第五节 进化规律的威胁


  一、遗传、变异与进化

  一个男人可以产生精子,精子是细胞,一个女人可以产生卵子,卵子也是细胞,当一个精子细胞同一个卵子细胞结合时,一个新的细胞便形成了,这就是受精卵。受精卵作为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两个与自己完全一致的细胞,这两个分裂的细胞各自再分裂,变成四个与自己完全一样的细胞,然后四个又分裂成八个,就这样一再分裂,最后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形成是细胞分裂的结果,人是如此,任何生物都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人的受精卵只会分裂成人,动物的受精卵只会分裂成动物,植物的受精种子只会分裂成植物呢?为什么人有各自不同,动物个体千差万别,每种植物千奇百怪呢?决定生物特性的秘密就藏在生物细胞的内部。

  细胞的主要分子组成是蛋白质与核酸,除此之外还有脂肪和糖类等。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是氨基酸,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长链状高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主要承担者。氨基酸共有20种,这20种氨基酸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分子,因此,就有了无数种本质特性完全不同的蛋白质。

  核酸是由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高分子化合物,许多的核苷酸的连接,组成了复杂多样的核酸。核酸总的分为两类,一类为核糖核酸,即RNA,其基本单位为核苷酸;另一类为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其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生命的遗传密码正是存在于DNA中。

  简单划分,细胞的结构由外围的细胞质与中心的细胞核组成,在细胞核中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物质,这就是染色体。染色体是DNA的携带者,它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因此,生命的性状一半由父本决定,另一半由母本决定。我们人类一共有23对、即46条染色体,染色体最多的是蕨类植物,其染色体多达1000多条,而动物中的马蛔虫仅有2条染色体。

  DNA分子比蛋白质分子还要复杂,它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就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拧在一起,梯子的扶手由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这是DNA的主干,横档由碱基对组成,生命的遗传密码就刻在梯子的横档上。我们通常所说的决定生命性状的“基因”则是DNA的各个片段。根据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成果,估计人类的基因有3万至3.5万个。

  DNA双螺旋的两条长链,其结构组成是完全一致的,但方向则是反向的,即两条链的首尾是反向的,它们呈右手螺旋缠绕在一起。在细胞分裂时,DNA分子的两条长链被拆分开来,形成两条单独的链,每一条链与其他的脱氧核苷酸形成配对,组成一个新的双螺旋,这种新的双螺旋与原来的双螺旋完全一致,由此便有了两条与原DNA一模一样的DNA分子,这就是DNA的自我复制功能。

  细胞分裂时,DNA的遗传密码通过RNA作为“信使”传递给蛋白质,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组合方式。以上细胞分裂的过程,也是生命遗传的过程。除一些病毒的遗传依靠RNA外,绝大多数生物都依靠DNA遗传。

  我们说DNA在自我复制时,新形成的双螺旋与原来的双螺旋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复制结果几乎百分之百的准确。然而,所有的事都不是万无一失的,当在无数次的复制中,极其偶然出现了一次复制的错误,这种情况称为“变异”。

  我们在牧场有时会发现,牛、羊产的崽偶尔会出现一个怪胎,这就是动物的变异。在农民的庄稼地中,偶尔也会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庄稼苗,这也是变异。这种现象在人类中也会出现。

  事实上,一切生物都有变异现象,有些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有些则不会遗传。变异大多数对于生物是不好的事,它所产生的个体比正常的个体生存能力差。例如我们所说的癌症,就是身体细胞中出现不利变异的结果;我们所说的放射病,就是高能射线穿入细胞核,破坏了细胞核中DNA结构,从而产生变异的结果。

  在生物的变异中,极其偶然会出现一次变异个体不仅生存能力不差,反而更加强壮,如果这种变异可以遗传,一个更具生命力的群体便形成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化。地球从早期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后,发展到今天,万物争鸣,生机勃勃,就是进化的结果,我们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

  生物也有反向进化的情况,这就是不利的变异成为一种生物的普遍现象,而且这样的变异还可以遗传。这种情况也可称为退化,退化会导致这一物种越来越不适应环境,越来越没有生存能力,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挣扎后就会灭绝。

  任何物种都处在进化之中,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源于同一祖先,正是这些原始生命由于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异,于是分化出动物、植物和真菌。这些生命继续进化,强壮者生存下来,弱小者则被淘汰,这一规则被称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或者称为自然选择规律,这是进化论的一条最重要的规律。

  自然选择规律必然导致生命形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转化。可以假想,如果没有人类的话,只要具备像今天这样可供生命生存的地球环境,经过许多年的进化,地球上一定会出现另外的智慧生命,它们的智能等级可能比人类还高。

  自然状态下的生物进化规律表现在生物适应与自然选择两个方面。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总是本能地频繁使用某些器官,而一些与适应环境无关的器官则使用得很少,甚至不使用,那么,进化的规律便使得那些频繁使用的器官变得越来越强壮、丰富,而那些使用得少,或者不使用的器官则会变得越来越弱小,甚至完全退化。

  古生物学家在对最早从水中登上陆地的两栖动物总鳍鱼化石进行研究后认为,总鳍鱼之所以放弃水中的生活走向陆地,原因在于植物登上陆地后,最初的植物都生长在水边,大量的枝叶落入水中腐烂发臭,使水中环境变得恶劣,而且植物腐烂要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鱼类无法生存。总鳍鱼因此被迫走上陆地,不仅保留了鳃可在水中呼吸,还进化出肺,可在空气中呼吸,而且鳍里的骨骼还进化出了陆生动物的四肢雏形。此时,大量的水生动物不能像总鳍鱼那样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因此灭绝了。

  今天的老虎、狮子和猎豹非常强健凶猛,而且动作迅速,奔跑很快,也是进化而来的。恐龙时代结束后,一个新的动物世纪开始了。这时的食草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森林中,依靠森林的保护环境较为安全,因此它们的个头普遍都不大,奔跑也不快。而以食草类动物作为食物的食肉类动物,同样也是奔跑缓慢、力气不大的物种,如牛鬣兽之类,因为仅靠这一点本领已经可以使它们获得足够的食物。以后,许多食草动物从森林转移到草原,在一览无余的草原上要躲避食肉动物的追捕,只能进化得越来越高大,奔跑速度越来越快。而食肉类动物则必须有相应的进化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于是便有了身体强壮、性情凶悍、奔跑迅速的食肉动物。

  植物的进化也是围绕适应环境展开的,当植物由水中走上陆地时,最早的植物是蕨类孢子植物,孢子生殖的受精过程还是离不开水环境。之后,蕨类植物的一支发展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在繁殖时,其雄蕊花粉可以借助风传到雌蕊上完成受精过程,这就使裸子植物不仅可以在靠近水边的陆地生长,而且还可以在干燥环境的内陆生长,因此,是裸子植物最早使广大的陆地披上了绿装。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由裸子植物进化而来的,由于胚珠外面有子房包被,被子植物的繁殖更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今天,我们看到大地瓜果飘香,到处繁花似锦,正是植物进化的结果。

  总之,一切生物的进化都围绕着适应环境展开,能够适应环境就可以生存和发展,不能够适应环境就是死亡和种群灭绝,动物、植物和真菌都是如此。

  各类物种都遵循着同一进化规律,但是,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却各有不同,在进化方式上,人类与动物是最具有可比性的,在生物学分类中,人类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二、物种灭绝的原因

  目前世界上记录在案的生物物种有约200万种动物,27万种植物,3.5万种微生物,加上还没有记录在案的物种,科学家估计,生物物种总数应高达1000万至3000万种。但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物种比这要多得多,基本可以肯定,今天地球上的物种数量还不到曾经存在的物种数量的1%,而其他99%以上的物种都已经灭绝。

  仅从5.3亿年前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算起,地球上就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每一次生物大灭绝,都有多达65%到90%的生物物种消失。

  让我们重点来关注人类所在的动物界。纵观生物史,自有生命诞生以来,没有任何一种生物不灭绝的,新物种总在诞生,旧物种总要灭绝,任何动物的最终归宿都是如此。通过对古生物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脊椎动物而言,生存超过500万年的种和超过2000万年的属都是非常罕见的。人类能否跳出这一灭绝规律呢?这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那么,对此要想得出明确的结论,首先必须了解生物灭绝的原因。

  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约38亿年,其间虽然经历了多次大的灭绝,但是,生命从来没有间断过。从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以来,最大的一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当时有90%的水生生物与75%的陆生动植物消失了,这也说明,在灭绝事件中也还有不少的物种保存了下来。

  而且,在对地球物种大灭绝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一次生物集群大灭绝,都预示着更高级物种的迅速兴起。4.4亿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大灭绝后,鱼类便在海洋中迅速发展起来;3.7亿年前造礁生物以及许多鱼类、腕足类物种大灭绝后,陆地上的维管植物便迅速发展起来;2.5亿年前菊石、腕足类、海百合等物种大灭绝后,便是陆地爬行动物的兴起;2亿年前菊石、腹足类、瓣鳃类大灭绝后,便是陆地哺乳动物的起源;6500万年前恐龙和菊石的全部灭绝,以及许多浮游生物的灭绝,之后便有了被子植物,以及不久后哺乳动物的繁荣。

  由此可见,地球自有最早的生命以来,其环境从来没有恶化到使所有的生物都无法在这里生存,即使在生物大灭绝时期,也只是部分生物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

  通过对物种灭绝的原因进行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种的灭绝总跳不出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二是物种竞争;第三就是物种本身出现了退化。物种的灭绝有时并不是独立因素决定的,常常是上述几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就让我们展开来阐述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物种的灭绝。地球的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左右,例如火山、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磁消失、全球的周期性气候变冷或者变热等等,这些都能够使地球的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环境变化后,一些生物本身就能适应新的环境,这些生物便能生存下来;还有一些生物虽然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但在环境缓慢变化过程中,进行了适应环境的相应进化,从而改变了自身的某些机能,使其变成了新的环境的适应者,这样的生物也能生存下来。如果以上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这一物种就必然会灭绝。

  环境因素是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大规模集群灭绝中环境因素作用更加突出。在对五次生物大灭绝进行研究后发现,每一次大灭绝的主要原因都在于环境因素,即自然环境的变化。4.4亿年前的大灭绝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当时冰期来临,冰雪覆盖广大地区,海平面下降,以至很大部分物种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灭绝消失了;3.7亿年前的大灭绝也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冷所致;2.5亿年前的大灭绝属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生物灭绝,关于这次灭绝的原因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火山活动的原因,另一种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以看出,不论是何种原因,都属于环境因素;2亿年前的大灭绝原因也是因为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降雨的增加;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集群灭绝,在这次灭绝中恐龙消失了,其原因多数人认为是小行星的撞击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化所致。总之,这些因素全都是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大的变化导致集群灭绝其原因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一般的生物其身体都裸露在自然环境下,对自然环境非常敏感,自然环境大的变化必然导致一部分生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尤其是环境剧变的情况下其灭绝作用更加显著。如果自然环境是以缓慢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一些生物便可以通过自身的适应性进化逃过这一劫。例如,在冰期来临时,犀牛和象身上进化出长长的毛和厚厚的皮,由此便适应了冰期的严寒,这就是披毛犀和猛犸象。而老虎类猫科动物为了适应其食物皮厚的特点,进化出更锐利、更长的牙齿,这就是剑齿虎。像成功地完成了这些适应性进化的物种便能生存下来,不能完成这种进化的物种就会灭绝。

  常规灭绝中环境因素往往也起很大的作用。一些物种对自然环境极其敏感,虽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并不太大,一般生物都能适应这样的变化,但个别生物则不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因而便遭灭绝。另外,有些物种的栖息地依赖很小的区域,如果这个小区域的环境遭受破坏,这一物种就会灭绝。例如,企鹅是南极独有的动物,但在广阔的南极洲,绝大多数企鹅的繁殖地都在南乔治亚岛,可以想像,如果南乔治亚岛发生不利于企鹅繁殖的大的环境变化会是怎样的情况。

  2、物种竞争

  物种竞争是指强势物种淘汰了弱势物种引发的灭绝,或者因为相互依存物种的减少和灭绝而引发的灭绝。物种竞争也包括物种的种内竞争导致的灭绝。

  物种竞争一般只作用于常规灭绝,不会因此导致集群灭绝。

  最典型的物种竞争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在近代以来的许多物种的灭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一现象。例如凤眼莲原产于巴西,20世纪初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引入中国,由于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南方的湖、塘、河流中迅速发展、蔓延,它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并腐烂发臭,从而导致许多水生物种的灭绝。

  物种入侵导致生物灭绝同样发生在动物中。有人统计,在热带太平洋海岛上,由于老鼠的入侵便导致了大量的物种灭绝。例如,在55种热带太平洋海岛特有生物中有30种因此灭绝,在10种蜥蜴中,因此灭绝的达7种。

  北美水貂上世纪20年代由皮货商引入欧洲,由于其体态大而强壮,不仅到处攻击欧洲水貂,而且强行与欧洲水貂交配,使雌性欧洲水貂丧失发情热情,导致欧洲水貂出生率大幅下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至处于灭绝的边缘。

  许多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尤其是动物,因为动物一般都以其他物种作为食物,所以,一个物种的数量减少或者灭绝,必然导致相应物种食物链的断裂,而处在同一食物链上的物种,若出现食物的减少,最能获得生存机会的将是那些强壮的物种,因为在争夺有限的食物中它们能处于领先地位,许多相对弱一些的物种则会因此灭绝。

  至于食物链断裂导致物种灭绝的事例很多,一万年前猛犸象的灭绝,有人就认为是因为当时气候变暖后,猛犸象依赖的食物物种减少了,因而不足以满足其庞大的食物摄取量所致。

  在物种的竞争中,人类的力量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的滥捕、滥杀等等,已经造成许多物种的灭绝。仅以近年的重要物种的灭绝看,巴厘虎、西亚虎、亚洲猎豹、台湾云豹等等这样一些强大的兽中之王,都在人类的活动中惨遭灭绝。

  科学家发现,人类活动造成的灭绝比自然灭绝速度高出1000倍以上,现在,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被灭绝。因此,许多人在对生物史上的人类时代进行评估时都认为,我们正处在寒武纪以来的第六次大灭绝时期,如果说前五次集群大灭绝主要都在于环境因素的话,只有这一次主要是物种竞争,这个制造生物大灭绝的生物就是人类。

  各种生物内部的竞争也属于物种竞争的一个方面。种内竞争导致灭绝的现象是不多见的,但是种内竞争却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其表现主要是争夺食物、争夺阳光和水分。在种内竞争中,呈现出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规律。

  3、物种退化

  物种退化是指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或者没有发生有可能影响物种生存的变化,但某些物种却发生了不利于继续在这一环境下生存的变异,而且这种不利变异是可遗传的,并且是这一物种整体的变异。

  当一个物种的退化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后,这个物种将会越来越难生存,不断遭到淘汰,以至最终灭绝消失。物种退化一般作用于常规灭绝。

  生物史上有许多的物种都是因其退化灭绝的,包括恐龙的灭绝。有一种重要的观点认为,恐龙灭绝并不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因为如果是因小行星撞击导致灭绝的话,灭绝过程应非常短,但实际上恐龙灭绝却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恐龙灭绝的实际原因在于恐龙在当时出现了退化,一些科学家在对恐龙蛋化石进行研究后提出,恐龙时代的后期,恐龙蛋的蛋壳变厚,致使幼恐龙无法破壳而出,只能闷死在蛋内,因此恐龙无法繁衍后代,从而导致了灭绝。

  今天的一些重要物种也有出现退化现象的,例如在对猎豹的野外观察中发现,野生猎豹的体质越来越下降,捕猎食物的能力越来越差,长此下去,猎豹将不可能在野外自然环境下生存,不久的将来,如果不靠人工饲养,猎豹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

  著名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也是一种因其退化有可能导致灭绝的物种。大熊猫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但一路进化到今天,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在野外生存,种群数量也变得非常少。大熊猫的退化表现在“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三个方面,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其繁殖率和雄性熊猫的交配率都不到20%,加之怀孕产子的熊猫还不到30%,而且出生后的熊猫成活率又不到30%,因此这一物种已经濒临灭绝。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保护大熊猫采取了多种措施,才使其种群数量稳定下来。

  还有一种特殊的物种退化现象可以导致灭绝,这就是有些物种进化出集群自杀的特性,这种集群自杀要是成为一种普遍并且可以遗传的特征,其结果必然使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并最终灭绝。

  追求生存,并为生存展开竞争,这是生物界的本能,但有些物种却变异出了集群自杀的特征,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鲸鱼或者海豚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报道,如果其所有的种群中都蔓延这种现象,这样的鲸鱼或者海豚就必然走向灭绝。

  目前,对于鲸鱼和海豚自杀的现象科学家还没有一种明确的解释,也许它们在冲向海滩时并不认为这是自杀,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获得新的生存方式的途径,但是,它们那种执意的行为,即使在有人将其推入大海后又反复冲向海滩的必然后果则是死亡。

  三、进化规律对人类的威胁

  进化规律作用于任何物种,也包括人类,那么,所有的物种都在接受无情的进化规律,并呈现出有生有灭的现象时,这是否预示着人类最终也将走向灭绝呢?

  前面已经分析了物种灭绝的原因,要回答进化规律是否可以导致人类灭绝的问题,就要对号入座地分析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否能够作用于人类,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人类。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不考虑人类自身的种内竞争、非理性发展、集群自杀等等自我威胁的因素,只考虑自然的外在因素对人类的威胁,而自我威胁的因素将在以后的章节中重点讨论。

  1、环境因素对人类的威胁

  普通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非常简单的,由于完全处于裸露状态,如果全球气候变冷,动物的进化方向肯定是皮变厚、毛变长,如果不能完成这样的进化就会被冻死,物种就会灭绝;如果全球气温变暖,动物的进化方向必须是皮变薄、毛变短,如果不能完成这样的进化也会被灭绝。

  同时,物种之间存在食物链关系,一个物种灭绝必然会导致一批以此作为食物的物种减少和灭绝。因为动物对食物的加工方式仅仅只有嘴的咀嚼,所以不可能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种变得可以食用,虽然消化系统也可以进化,但能够完成这种进化的物种只是少数;动物获取食物的途径完全是大自然的简单赐予,不可能对食物进行家养和驯化,大自然的些许变化对动物的食物获取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我们说冰期的到来一些物种得到了相应的进化而生存了下来,因为期间由热变冷要历经几千年的时间,总有一些物种可以完成这样的进化。但是,如果赶上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或者赶上全球性大的火山爆发,由此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冷或者变热,其过程仅在几天或者几个月之内完成,一般的物种都难以完成这种适应性进化,等待着它们的便只有灭绝。

  人类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动物的处境,由于人类的智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绝对的制高点,并掌握了任何物种都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因而,人类在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上采取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首先,人类已经完全摆脱了必须依靠裸露的肢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处境,这一点早在许多万年之前人类学会将兽皮披在身上、采用火来取暖时就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然而今天,一切变得更加无比乐观,如果气候变冷,我们可以多穿衣服,如果更冷,我们可以坐在有火炉、暖气或者空调的房间。要是极端地说,如果要求某些人一定要走到极度寒冷的室外完成某项任务,我们在南极工作的人员可以穿着防寒服在摄氏零下七八十度的环境下工作,我们的宇航员可以穿着宇航服在摄氏零下100度以下的环境下行走。

  同样,如果全球气候变暖,我们也完全不必依靠皮毛的变化去适应周围的一切。在天热时,我们可以只穿很少的衣服,更热时,我们则可以躺在带有空调冷气的房子里品尝冷饮,尽享凉意。要是一定要走出室外,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都有密闭式空调,可以任意调节气温;我们的炼钢工人穿着特殊的耐高温服装在摄氏近百度的高炉前工作;我们的消防队员可以穿着特制的服装冲入火海。

  全球平均气温如果因环境变化仅有1度的起伏,极限温度便会远高于此,由此就必然导致一部分物种的灭绝。若是这种变化达到10度,哪怕这一过程是上千年的缓慢变化,都必然会导致一半以上的物种灭绝,如果是气候的突变,物种灭绝的规模会更大。但这种变化让人类去应对就要自如得多。毋庸置疑,这样巨大的气候变化当然也会对人类造成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远远不是根本性的,尤其在气候突变时,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的优势显得更加明显。

  第二,让我们来看环境对人类食物的影响,粗略盘算,我们的优势也是任何动物无与伦比的。早在数百万年前人类便可以利用石头砸碎坚果吃食其中的果仁,而后又学会使用火,使一些不能生吃的食物变得可以食用,一万年前人类学会了驯养家禽、驯化植物,由此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动物。

  但是,这一切早已不能与今天的人类相比,我们可以通过温室大棚在严寒的冬季吃到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和粮食;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培养出抗寒、抗暑、抗旱、抗涝、抗病虫害的粮食作物;至于对所食用的各种动物的圈养,更是可以让那些家禽、家畜享受夏日的荫凉和冬日的温暖。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属于杂食物种,植物和动物都可以成为其粮食,生吃和熟吃都能够接受,这就使得人类在应对自然环境变化时,面对自己的食物问题显得更加能够把握。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在考虑其食物时更多关注的是口味和健康。当然应该承认,自然环境的变化肯定会影响人类的粮食收成,但这种影响绝不是根本性的,更不会导致人类的灭绝,人类也不需要在环境变化时必须进化自己的消化器官。

  那么,是否环境变化对人类就没有决定性影响呢?当然不是,实际上,本章的前面几节所讨论的大部分都是有关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宇宙的威胁、太阳系的威胁以及地球的威胁,这一切对人类造成的威胁基本都是环境的威胁。但是,通过之前的讨论已经明确,能够导致人类整体灭绝的环境威胁,必定是足以导致全球生态遭受彻底崩溃的力量,而远非是一般意义的环境变化。那么,最近的一个人类利用今天所掌握的手段确实无法逃避的灭绝性威胁,便是50亿年后太阳变成红巨星,然而,那是一个极其遥远的威胁,今天考虑那个威胁实在为时太早。

  2、物种竞争对人类的威胁

  6500万年前,恐龙以其庞大与凶悍统治地球达1.6万年,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如果在今天,地球上同时生存着人类和恐龙,是恐龙统治人类还是人类统治恐龙呢?我想答案是十分明确的,一定是智慧的人类统治庞大的恐龙,而不会是相反。

  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在野外不说遭遇恐龙,即使遭遇一只狼,恐怕都会被它撕碎。然而,群体的人类,尤其是掌握了高科技手段的高度智慧的人类,其无与伦比的强大却是登峰造极的。

  今天地球上的某一物种可以与人类竞争吗?今天地球上的某一物种在生存竞争的进化道路上能够灭绝种群数量达60多亿的人类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一结论我想没有任何人会怀疑。

  然而,用进化的眼光前瞻未来,其结论就要稍加考虑了。今天的地球当然没有任何物种可以与人类匹敌,但在遥远的未来会不会有某一个物种通过不断进化超过人类,从而战胜人类呢?对此,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从大型动物看,今天地球上的大型动物都在人类的监控之下,要进化出一个达到恐龙一样强大的物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即使达到恐龙那么强大,甚至超过恐龙,人类也可以轻易将其制服,一旦其真的有可能较大地危及人类安全时,智慧的人类决不会任其泛滥下去。

  第二,从智慧生物看,一种智慧生物的进化成功是要有诸多条件的,例如:智慧生物必须有较大的体型,因为要有足够的智慧就应有相当的脑量,不仅蚂蚁、蜜蜂不可能成为智慧生物,猫、兔这样的动物也远不够分量,这就给人类对它们的监视与掌握提供了有利条件。智慧生物要完成其进化至少需要数百万年时间,高度智慧的人类不可能愚蠢到在如此漫长的时间段,任其一个物种进化到足以危及自己的生存。

  那么,某种生物有没有可能隐藏于大海深处完成自己的智慧进化呢?人类的智慧是以对石器的使用和对火的使用作为起点与促进条件的,大海没有使用这些工具的条件,更没有高科技的发明创造条件。即使一个高度智慧的物种,不借助高科技手段也不可能在大海中战胜陆地的人类。况且,当人类真的发现大海中有危及自己生存的物种时,必定会倾其所能将其灭绝,因为,数百万年的进化时段,这样的物种即使在大海中,也不可能不被人类发现。

  第三,从小动物看,老鼠、蝗虫、蟑螂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麻烦,而且这样的动物不易掌控。事实上,小动物比大动物更让人类头痛,它们繁殖力极强,体态又小,在不知不觉中就成千上万,铺天盖地,如果真的有一个物种进化到繁殖力与破坏力都远超过老鼠、蝗虫和蟑螂,必将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害。

  但是,从过去我们应对小动物的经验看,这些小动物本身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人类生存,尤其不可能危及人类的整体生存。

  人类对付它们的办法很多,有器械捕杀,有药物捕杀,也有养猫抓鼠、让鸡和鸭吃蝗虫这样的动物捕杀,还有封杀其食物来源以消灭它们的办法。这一切手段虽然不能将其全部消灭,但却能有效地遏制其数量,不至于太大地影响人类的生存,更不可能危及人类整体生存。那么,地球上如果真的进化出比这些小害虫更厉害的物种,采取上述手段也应该比较实用。

  第四,从微生物看,其威胁主要是由细菌和病毒给人类带来的疾病。实际上,这种进化威胁是真正可怕的,一种新的病菌和病毒带来的恶性传染疾病可以极大地危害人类的生存安全。由于微生物极其微小,且数量极其巨大,人类远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掌控,一种新的致病性微生物完全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击人类,最可怕的就是恶性传染性疾病。

  但是,从我们今天所掌握的传染病防控与诊治手段看,完全可以将其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并使之不至于对人类造成太大的伤害。

  关于这样的能力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中世纪后期的黑死病曾使欧洲一半的城市人口死于非命,但米兰却免遭了这一劫难,因为米兰主教命令,凡一家有得病者,不论死、活,都用围墙将其房屋围住,并一律埋掉。以后科学发达后知道这一有效办法就是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003年,在中国爆发了一种极具传染性,且死亡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SARS,由于交通的发达,仅2个月时间该病就传遍了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人们谈SARS色变。但各国采取有力的检查与隔离手段,在并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只用五六个月时间就遏制了SARS的传播,最终传染人数不到1万,死亡人数不到1000。如果这要在100年前,其危害必定会超过今天上万倍。

  事实上,目前我们掌握的抗生素等药物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医治多种新的疾病。当时对SARS的治疗完全采取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虽然远不能称为特效,但也能够应急。由此可以肯定,有上述我们已经掌握的现代手段,微生物通过进化带来的疾病虽然必定给人类造成死亡与危害,但不至于灭绝人类。

  第五,从植物进化看,有些植物确实给人类带来过一些危害,尤其是植物物种的入侵,导致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了人类的生存。但任何植物的进化都不可能使人类的整体生存受到危及,因为使人类灭绝的植物至少要达到漫天遍地。那么,完全有把握地说,只要有极少人的生命遭其威胁,智慧的人类就必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它们铲除,至少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绝不可能任其发展到每一寸土地都被这样的植物占领。

  3、物种退化对人类的威胁

  这里说的物种退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退化,也就是说,人类会不会因为不可抗拒的自身基因变异,退化为完全不适应再继续生存下去的物种,从而导致灭绝呢?例如,不能再继续繁衍;或者智力变得越来越愚笨,最后演变成普通动物一样的物种,并因此而灭绝;或者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不利于继续生存下来的退化等等。

  根据进化论的原理,使用越多的器官会进化得越发达,人类是唯一主要用脑去适应环境的生物,由于对脑的大量使用,人类的智力必然越来越发达,这一结论从理论上是完全受到支持的。而且从创造力而言,事实上人类的创造力过去一直呈增长趋势,至今还看不出任何停滞和倒退的迹象。只要智慧不会发生大的退化,人类就完全有条件继续主宰地球,并比其他物种更能适应各种环境。

  一定有人会说,万一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出现智力的退化,甚至身体的许多重要方面都出现退化,要是这样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比如有人认为,决定男性性别的基因由Y染色体携带,Y染色体的大小只有X染色体的三分之一,且Y染色体只携带78个基因,X染色体却携带了1098个基因,由此推断这是Y染色体的基因在长期进化中一路丢失的结果,并认为Y染色体的这种退化有可能导致几百万年后其携带的基因全部消失,所以在几百万年后男人可能不复存在。

  尚且不论上述观点是否反映实际情况,即使真的出现Y染色体退化也不可怕,我们已经掌握的克隆技术稍加展望,完全可以做到对自身的克隆,也就是人类可以实现单亲繁殖。要是这样,虽然几百万年后人类世界没有男人,只有女人,但却仍然可以做到生机勃勃、兴旺发达。

  不仅可以如此,根据2007年4月英国科学家公布的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可以从女性的骨髓中培育出精子来,从而使得女性的结合也能生育孩子,当然,所生育的孩子也只能是女性。那么,如果真的能实现这一目标,未来的女性世界的繁衍更是毫无问题。

  事实上,以今天掌握的基因再造技术作为基础,只要稍加发展,我们完全可以拯救男人。所谓基因再造技术,就是采用酶将DNA上的基因进行剪切、粘贴与修复,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这一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把棉花变为红色、黄色、棕色;可以培育出无籽西瓜与无籽葡萄;可以让青蛙长出六只眼;可以让老鼠不长尾巴。这一切都是基因再造的结果。

  只要愿意,人类完全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对自己的基因也进行再造。尤其是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对人类DNA的30亿个碱基对以及由此组成的3万多个基因进行全面的研究、排序,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对人类的所有基因结构,以及所代表的人类生命密码完全摸清。那么,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加努力,便可以随意、自如地再造人类自身。

  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仅用今天人类掌握的各种技术,就已经成功地拯救了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

  2004年7月,英国科学家启动了一项冷冻储存濒危生物物种DNA的计划,这些濒危生物DNA的分子将可以得到长期保存,许多年后,只要认为必要,就可以用这些冷冻的DNA分子克隆出那些稀有的物种。与该计划一起的还有永久保存这些濒危生物的精子、卵子和组织细胞。

  这种类似的计划在各主要科技发达国家都有许多在实施。以中国为例,紫杉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濒危植物,目前通过人工培育,不仅可以使其成活率高达98%,而且可以做到即播即发芽,发芽率90%,年均长高50厘米以上。红系冀南牛是濒临灭绝的优质黄牛,为了拯救这一优良品种,2002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首次成功地克隆出了红系冀南牛,使拯救这一优良黄牛品种成为可能。

  在拯救濒危物种方面,中国做得最出色的是对大熊猫的保护。大熊猫已经处于严重的退化状态,仅依靠自己已经很难在野外生存,中国有关部门为了拯救大熊猫,专门成立了保护、研究机构,通过建立保护区、人工授精、繁育圈养、放归山林等措施,已经成功地稳定了其种群数量。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在着手建立“大熊猫基因库”,基因库内容包括精子库、卵子库、胚胎库、细胞库、DNA和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样等。一只大熊猫死后,其基因可以保存几百年,并可再让其“复活”、繁衍。除上述各项工作之外,大熊猫的克隆工作也在着手准备之中。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任何物种的变异,都不会同时出现整体跳跃式突变,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发现自身的基因开始出现退化,完全有能力依靠早已掌握了的生物工程技术,成功地阻止这种不利变异的蔓延。而且也有完成这些工作的准备时间。因此,物种退化的因素不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