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我威胁是与外在威胁对应的,它是危及人类的另一半因素。人类是一种智慧型动物,同时又是一种情感性动物,我们有能力辨别许多复杂事物,但又很容易受自己的情感左右做出非理性的事来,从而影响自己价值的实现。
关于自我威胁我们自己一直都有认识,但这些认识远远不够深刻和客观。这里所阐述的只是人们已经广泛认识到的由人类自身原因导致的危及人类普遍生存与幸福的主要问题,为方便表述简称自我威胁。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获得启发,寻找出真正对人类的整体生存构成重大威胁的自身因素。
第一节 自相残杀
人类的智慧早已远高于任何动物,但却保留了动物的许多不好的特性,尤其是种内竞争、自相残杀的动物特性在人类身上同样有着突出的表现。而且,人类的自相残杀不论从杀戮规模还是杀戮的残忍性都远高于任何动物,战争与犯罪杀戮便是人类自相残杀的主要形式。
一、战争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争斗,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战争,只要翻开历史书,从头到尾都是战争,人类的远古传说是战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充满战争,因此,人类社会与战争相生相伴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
根据进化论的思想,物种都有种内竞争,动物争斗往往斗不赢的一方见势不妙便逃之夭夭,胜者一方不会穷追不舍,也可能有死亡,但那只是个别情况。人类的争斗显然有别于动物,由于人类的智慧远高于动物,常常会把这种同类竞争发挥到极致。人类会合理地预测未来,对敌人常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击;人类会根据敌人的力量,组织优势的兵力参与战争,战争群体的规模远不是动物可以比拟的;人类会制造武器,杀戮的手段要远远超出动物的嘴咬爪抓;人类有远超过动物的复杂心理,许多仇恨世代传承,难解难消。
当然,人类也是由普通动物进化而来的,最早的争斗与动物并无多少差别,随着人类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于是便有了战争。
总结人类战争的发展历史,可以将战争的基本发展趋势归纳为三点,一是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二是战争的残忍性越来越高;三是战争的武器越来越先进。
由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只有约5000年,最早的战争规模有多大只能凭经验估计。一个部落充其量不过几千人,战争的规模一般应该只有几百人,顶多可能也不过千人,这时的战争如果死伤一二百人就是天文数字。
但国家形成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最早的城邦国家一般为三五万人,能够调动的参战人员应该可达数千,大的城邦可以使参战人数达到上万,因此,大的战争双方投入的军队总人数便能超过万人以上,战争的死伤应该可达千人以上,如果死伤只有一二百人,这便是一场并不激烈的战争。
国家规模不断在扩大,战争是很重要的原因。战争的目的除了抢夺财富之外,更重要的是征服与兼并,统治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征服与兼并扩大国家的规模,因为国家规模越大,便意味着实力越强、财富越多、资源越丰富,这本身就决定了下一次战争的制胜能力。而随着国家的规模不断扩大,战争的规模自然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
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各方投入的军队数量超过百万,战争中死伤人数论十万计。亚历山大的东征,各方投入的军队数量也达到了数十万。
由于战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任何国家都会把最先进的技术首先用于战争。最早的战争发生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用于战争的是石刀、石斧,弓箭的箭头采用的也多是燧石。进入青铜时代后,由于青铜稀少,真正用于农业耕作等生产领域的青铜并不普遍,但青铜却广泛用于了战争,剑、矛、盔甲许多都是采用青铜打造。同样,车轮发明之后,战车也就随即在战争中采用了。
秦始皇与亚历山大时期,铁的冶炼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当时的刀、剑、矛、箭头、盔甲都普遍采用了铁,攻城采用云梯、冲车,战车被大量使用。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战争不仅表现出了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以及武器越来越先进这样的基本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了时间越来越长这一冷兵器时代独有的特点。
冷兵器时代由于战争武器的效率非常低,一刀砍下只能杀伤一人,弓箭命中后也不过死伤一人,加之交通工具最快的只是战马,马奔跑的速度有限,途中还要休息、吃草、喝水,战斗向前推进的速度便必然会受到限制。随着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武器的低效率和交通工具的低速度,决定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持续的时间必然会很长。如十字军东征历时近200年,而蒙古人的征服则连续不断地打了90年。
随着火药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战争的特点便发生了许多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是逐步发展的,如果只用火铳、石弹炮,或者铅弹炮、铁弹炮,战争特点的改变也不会很大。当火炮采用爆炸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爆炸弹可以杀伤一片,而且炸弹又不能保准不落入平民区,因此,战争的平民伤亡和武器的杀伤效率便大大提高了,这就决定了战争变得更加残酷,战争的时间则缩短了。
从战争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进入火药时代之后,即使大规模的战争,时间也不过二三十年,那种长达一二百年的战争再没有出现。
工业革命后,科学成果与技术发明大量涌现,这些发明创造自然总是优先用于了战争,战争除了残酷性与短期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之外,而且战争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人类纪元进入20世纪后,世界大战的技术条件完全成熟了,因为1844年电报被发明,1876年电话被发明,于是世界大战的通信条件已经具备;1886年汽车被发明,1903年飞机被发明,于是世界大战的交通条件已具备。当这些条件都具备之后,按照人类的本性,世界大战也就非打不可了。
1914年7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卷入的国家达33个,涉及全球各大洲,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占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在一战中,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7300多万,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死亡人数1000多万,受伤人员2000多万。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又造成如此大的伤亡,要是在冷兵器时代至少要打100年以上,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打了4年多。
在一战结束后仅21年,规模更大、更加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二战共进行了6年,参战国家达60多个,殃及人口17亿,全球各大洲都被战争波及。战争中,双方动员军力达1.1亿,因战争死亡5500万人以上,受伤人员超过了死亡人数,从战争规模到伤亡人数都再次创下了空前的纪录。战争中除了广泛地采用枪、炮、坦克、军舰、潜艇、航母之外,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核子武器都被采用。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在大量的平民被杀,战争总的死伤规模空前,战争的后遗症严重。
二战之后虽然再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始终不断,因战争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这一数字相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规模的两倍。
由于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人类已经可以飞上太空;核武器早已不是停留在研制阶段,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也早已不是美国一家,按简单计算,全世界的核弹头其爆发威力可以多次毁灭人类;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基因生物武器也随之出现,且甚至比核武器的杀伤力和危害性还要大;而各种精确制导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等运载手段,则可以把这些有着巨大毁灭力的弹头发送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各大国正在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战争,机器人战士呼之欲出。
仅以现在的战争技术手段而言,如果真的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必定更大,战争残酷性必定更高,战争周期必定更短,而且,战争几乎可以肯定会被引入太空。如果核武器和基因生物武器,以及智能机器人都用于战争,死伤人数应该是论数十亿计,而且能够在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毁灭。
二、犯罪杀戮与恐怖主义
犯罪杀戮可以分为多种情况,如谋财害命、仇恨报复等。恐怖主义则是犯罪杀戮的一种极端形式,它不仅具有杀戮规模大的特点,而且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作用非常大,尤其是在当代历史上,恐怖主义对世界的危害性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这里阐述犯罪杀戮时,将主要讨论恐怖主义。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恐怖主义行为很难区分是战争还是犯罪(如一些涉及集团对立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恐怖袭击事件),但为了便于叙述,这里不妨将其统一划分在犯罪杀戮一类。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恐怖主义,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行刺事件就可归类于恐怖主义,但恐怖主义却远不止是采取刺杀手段,爆炸、劫持人质、武装袭击等手段都是恐怖主义者常采用的。
造成大规模伤亡的恐怖袭击在古代并不多见,准确地说,大规模的恐怖袭击频繁地发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不论是参与的人数之多,还是造成的伤亡之大和袭击之频繁,都突然变得非常严重,而且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分析恐怖袭击的案例,我们发现,当代恐怖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①寻求最大的杀伤、最大的轰动。往往恐怖主义者所实施的恐怖袭击总是力争尽可能多地杀死无辜平民,并希望这样的恐怖袭击产生的轰动效应越大越好。
②采用最极端的手段。只要恐怖分子有能力获得的杀伤力最大、方式最残忍的手段,便是他们袭击时的首选手段。
③恐怖分子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许多恐怖袭击都采取的是自杀式攻击的方式,袭击者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生死。
④违背人类道德公理,目标对准最弱小者。往往只要稍有良知的人都认为应该保护的对象,却反而成为恐怖分子杀戮的首选。
在著名的“9·11”事件中,19名伊斯兰宗教极端分子在美国同时劫持了四架民航飞机,分别用两架撞击了纽约世贸中心大楼,使这座纽约最高建筑轰然倒塌,另一架则撞击了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还有一架原计划撞击总统府白宫,但中途因不明原因坠毁。袭击造成3000多人死亡和失踪。
东京地铁投毒案,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在地铁高峰期将沙林毒气释放入地铁,导致5500人受伤,12人死亡。
2004年9月,30多个车臣恐怖分子在俄罗斯北奥塞梯的别斯兰市第一中学,趁新学期开学之机,劫持了1200多名人质,在这次绑架事件中,恐怖分子共杀死330多名人质,另有500多人受伤,伤亡者大部分都是儿童。
2011年7月22日,挪威一男子,先是在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引爆汽车炸弹,随后又到于特岛开枪射杀一个青少年夏令营,一人作案,就造成77人死亡。
2018年1月27日,恐怖分子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条繁忙的街道附近引爆一辆装满炸药的救护车,造成103人死亡,235人受伤。
2019年3月15日,一白人至上主义的恐怖分子持枪对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的两座清真寺进行袭击,造成50人死亡、50人受伤。恐怖分子还在他的Facebook页面上直播了这一拍摄视频,并且发了长达74页的极端主义宣言。而新西兰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远离暴力的安全国度。
近年伊斯兰国、博科圣地、索马里青年党等恐怖组织,在各地频繁地制造恐怖袭击事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无辜者受到伤害。
恐怖袭击的起因主要在于政治目的和金钱类的经济目的,以及仇恨与心理变态,其中以仇恨、心理变态和政治目的的恐怖袭击最为残酷,规模最大。
可以导致恐怖袭击的仇恨,有对个别人的仇恨,也有对社会的仇恨、民族的仇恨、宗教的仇恨和国家的仇恨。以仇恨为目的的恐怖袭击,有时又与恐怖分子的心理变态有关,典型的如对社会的仇恨往往就是因犯罪者的心理变态所致。这类恐怖袭击通常只是个别人单独的行动,在实施恐怖袭击时很少有大规模的集体组织,犯罪者或者拿刀在大街上砍杀、或者劫持飞机、或者炸毁大楼,但这都是孤立的事件,虽然危害很大,相比其他有组织的恐怖袭击一般危害性则小一些。
然而,即使这样,如果犯罪者一旦获得特殊的杀戮武器,这种孤立的恐怖袭击便会随着武器本身的毁灭能力的增强,变得破坏性非常大。因为这些恐怖分子都是亡命徒,他们袭击的动机常常是要以自己的生命报复整个社会,他们的仇恨已经演变成了不顾一切地毁灭可以毁灭的所有一切的冲动。极端地说,如果他们能够掌握一种可以毁灭全世界的手段,这种手段一定是他们最愿意也是最优先采用的,因为他们仇恨的是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
国家、宗教和民族仇恨往往与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犹太人在建国之前,在巴勒斯坦地区频繁地制造恐怖袭击事件,其恐怖袭击的动机既有民族与宗教仇恨,也有希望以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达到建立犹太人国家的目的。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占领区频繁地制造自杀爆炸和武装袭击事件,国家、民族、宗教仇恨与政治目的也都包含在其中。
通过对各种以国家、民族和宗教仇恨,或者政治目的作为动机的恐怖袭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凡是这样的恐怖袭击都组织规模大,组织方式严密,袭击手段的杀伤性强,破坏力和震撼力也都非常大。前面说到的“9·11”事件、别斯兰第一中学人质事件和伊斯兰国、博科圣地、索马里青年党等组织的恐怖袭击,都属于这样的恐怖袭击类型。
大规模恐怖袭击在近年之所以突现出来,并且危害越来越大,其原因除当今社会国家、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之外,关键在于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给大规模恐怖袭击创造了条件。
工业革命之前,杀戮手段很原始,杀伤效率非常低,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快,而人类社会总是会把最先进的技术与材料首先应用于屠杀手段,因此,各种新的武器层出不穷,且各种其他的新的科技产品也为恐怖袭击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
如生物武器、化学毒气、烈性炸药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采用这样的武器制造恐怖袭击,比采用冷兵器制造恐怖袭击其效率自然要高出许多倍。又如,恐怖分子频繁地劫持或者炸毁飞机,飞机成为恐怖分子最容易攻击和利用的对象,而飞机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由此可见,只要有国家、民族和宗教的存在,有组织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就不可能根除,只要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恐怖袭击的杀伤规模和残酷程度便会越来越严重。
但是,很可能未来危害性最大的恐怖袭击将不会是出于政治目的,也不是出于国家、民族和宗教仇恨,因为,这样的恐怖袭击目标都很明确,恐怖分子只会选择特定的敌人,而不会针对自己视为亲人的本国家、本民族和本宗教的人民,因此,他们所袭击的范围总会留有一定余地。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展,当许多高科技的大规模杀伤手段轻而易举就可以被普通人获得,也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够被普通人使用的时候,那些以仇恨社会为动机的恐怖袭击便必将会成为破坏性和危害性最大的恐怖袭击类型。因为,仇恨社会的心理变态者任何时代都不在少数,他们仇恨的目标是全社会,其袭击的范围没有任何的界限,他们甚至连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生命都可以不顾,因而,在连这样的人都能够很容易引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候,这种出于对社会仇恨的恐怖袭击的可怕性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环境问题既是现在的问题,更是未来的问题,它关系着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长期安全、幸福地生活于地球。
环境问题是随工业化而产生的,而后变得越来越严重,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多,这里仅就人们意识到的一些最重要的方面加以阐述。
一、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几千年来全球气温一直比较稳定,但近100年来,地球的温度在持续升高,这种上升的速度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一系列观测结果显示出的严重性,使这一问题引起了世界的普遍重视与担心。
首先,南极陆缘冰层在缩小,巨大的冰山从南极冰架崩裂的速度加快。2017年1月10日至12日,史上最大的冰山之一从南极的拉森C冰架断裂,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接近上海市的面积,总重量约为一万亿吨,这座冰山分离后,拉森C冰架减少了12%。
格陵兰和北冰洋冰缘同样在明显后退,据估测,1980年至2016年,北极夏季冰的面积减少了72%,并于2016年10月和11月达到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科学家估计,北极夏季彻底无冰也就是10年之内的事,若真如预测,这将是10万年来北极首次无冰。
由于气候变暖,美国阿拉斯加的永久冻土层和加拿大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的永久冻土层在开始融化,同时,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永久冻土也已经开始解冻,2017年3月,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北极地带发现了7000多座土堆,大小相当一座小山,内含有爆炸性的甲烷,并形成了多个喷发口。
2019年2月,由瑞士多个研究机构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现有冰川要比原估计的少18%,并预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和中亚的山脉,到本世纪末,冰川的融水量将比现在少24%,数亿依赖这些水体生存的人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同样是在2019年2月,以美国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月刊上发文:卫星测量数据表明,过去40年来温度不断上升,人类活动不断提高地球表明的温度的把握已达到“5希格玛”,这一统计指标意味着,如果没有变暖,出现该信号的可能性仅为百万分之一。人为原因造成全球变暖这一观点的确凿程度已达到“黄金标准”。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以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为例,由于冰川消融,将会导致连年的洪水,而后便是严重缺水,因此必然会给依靠各大江河生存的人民带来各种生存的危机。
冰川的融化还会导致海洋水位升高。据科学家估计,由于沿海人口密度远高于内陆,如果海水升高一米,全球将有超过10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而一些低地势的岛国则会面临国土整体消失的危险。由于海平面的上升,目前马尔代夫40%的国土面积,以及图王卢60%的国土面积已经被淹没。如果真的像科学家预测的那样,到本世纪末海平面要上升二到三米,这些国家的人民将会面临怎样的处境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全球变暖,还会出现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些自然灾害现象,我们经常提到的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就属于这类自然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对人类的身体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温度和湿度升高适合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繁衍,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传染性疾病大为增加,历史上多数瘟疫的流行都源于炎热的夏天,尤其是热带雨林国家受这种传染性疾病的袭击更加严重。
地球的气温主要决定于太阳,阳光之所以能够温暖地球,使地球刚好适合人类的居住,主要是因为地球表面有一层较厚的大气。太阳的温度能够留在地球表面,要从理论上全面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叙述使之简单化:
太阳光辐射到地球表面后一部分被地球吸收,另一部分被地球反射回太空,当地球再辐射阳光时,太阳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产生了红外线,这是热的根本。如果这样的红外线全部留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将会非常炎热;但若被全部反射回太空,地球则会变成冰冷的世界。要保证地球表面温度宜人,就要恰到好处地留住一部分辐射,放走一部分辐射,就像睡觉盖被子一样,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地球表面的大气就是这床“被子”。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是氮气和氧气,它们是通透的,对光没有阻挡,任其进出,另外的部分包含了各种气体,有一些也是通透的,不影响光的进出。但是,还有一些则不是,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以及水蒸气等,它们不仅能够吸收红外线,还能在阳光照射后再产生红外线,这就使得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升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虽然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是作用极为重要。今天地球的平均气温约15℃,如果地球的大气中没有这些温室气体,表面平均温度将会降至-20℃,如果全都是二氧化碳类的温室气体,表面温度就会上升到200℃以上,不论是何种情况,地球的整体生态都会遭到彻底破坏,人类将无法在这里生存。
地球气温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的原因往往是缓慢的,并能达成某种平衡,但是,工业革命200多年来,我们大量地燃烧石油、煤炭、天然气、木炭和木柴,以及森林、草原的火灾,这些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致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与植物以及藻类生物等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不能平衡,于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从而产生了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现象还在恶化,地球温度升高导致永久冻土层融化解冻,使冰冻层下的大量甲烷气体进入大气,而甲烷的温室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强得多。
在科学家的强烈呼吁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的问题终于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视。联合国为此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阻力非常大,尤其是一些工业国家,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长时间都消极对待全球气候问题谈判。
由于全球对气候问题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的推动下,终于于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了这一协定。2016年4月22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100多个国家齐聚联合国,见证了《巴黎协定》的签署。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其国家战略,出于对美国经济与就业的考虑,于2017年6月1日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美国的退出对《巴黎协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虽然世界哗然,虽然各大国纷纷表态反对,也都于事无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二、酸雨与空气污染
19世纪50年代,人们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雨水中发现有硫酸存在,科学家称这种雨为“酸雨”,以后这一名词被广泛使用,并加以扩展,如酸雾、酸雪、酸冰等等。
一般雨水呈微酸性,这是因为空气中有二氧化碳的存在,它遇水生成碳酸,碳酸呈微酸性,这是正常情况。而在对各国雨水的检测中所普遍发现的酸雨现象,其酸度超标却达10倍左右。
酸雨的出现是空气污染所致,它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工业生产与工业产品的使用,导致大量燃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这些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再遇雨水便转化为硫酸与硝酸进而形成了酸雨。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西欧和北美的很多湖里没有鱼,对湖水检测后发现,湖水的酸性远远超过正常值,正是酸性湖水导致了鱼和虾不能在湖里生存。中欧的森林在酸雨的侵蚀下变得枯萎,俄罗斯的大草原也因酸雨的侵蚀大量消失,这是因为酸雨过滤了土壤的养分,使土地的肥力降低使然。酸雨对农作物的直接化学破坏作用同样非常明显。
当酸雨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铅和铝以及镉这样的金属将可溶于酸,于是,酸雨通过饮用水进入人的身体,便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这种影响还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进入人的身体,那就是鱼类生活在被酸雨影响的湖水中,这些金属沉淀在鱼的体内,当人们吃了这些鱼后产生中毒。
酸雨的危害还表现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方面,金属材料、油漆、大理石都是被腐蚀的对象。
全球有三大酸雨区,即西欧、北美和东南亚,中国酸雨严重地区在西南、华中和华东沿海的各省市。酸雨与空气污染曾长期困扰早期的工业化国家,随着中国、印度和东南亚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致力于自己的工业化进程,酸雨的污染有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之势。
空气污染还不只是导致酸雨对人类构成危害,向空气中排放烟雾和粉尘,都属于对空气的污染,这类空气污染对人类也都有危害。
2013年“雾霾”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首都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空气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此社会反映非常强烈,以致2017年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写入了李克强总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霾就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雾霾如遇雨水便会形成酸雨。
关于酸雨与空气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许多国家将酸雨问题列为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国也多次召开会议讨论酸雨与空气污染问题,并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宣言和公约,如1979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签署了《长程越界大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公约,在控制酸雨与空气污染方面无疑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从可以预见的未来看,只要工业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只要工业产品的使用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所有的控制措施都只是缓解危害的严重性,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酸雨与空气污染的危害。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
今天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大约有1000万-3000万种,已经被我们描述和鉴定的大约有230万种,而大部分生物是还没有分类的。这些生物构成了地球的整体生态链,每一物种都是生态链中的一环,它们的存在,是地球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基础。
按照生物进化规律,现存的物种在不断地消亡,新物种又在不断地兴起,这是自然的过程,也是正常的过程。但是,当人类参与进来后,这一切就被改变了。人类正在破坏生物的自然进化,使生物的多样性正在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首先表现在其生态价值上。世间万物都相生相克,植物的生长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吸收空气中和溶解于土壤水分中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在光照下产生光合作用。在土壤和空气中物质减少的同时,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活动,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并向空气中释放氧气和水分,使大气层的氧气得到补充和平衡,并可以保持空气的湿润。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需要0.75公斤氧气,如果没有植物的造氧功能,人类便无法生存。
植物是食草动物的食物,食草动物又是肉食动物的食物,最后起分解作用的是细菌类微生物,它们把动物的尸体和植物的落叶、残枝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和水,而这些无机物又再被植物作为养分吸收。生态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获得平衡的。
每一种生物在生态循环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些角色是独有的,其他生物无法替代,这样的生物遭受灭绝,或者数量锐减,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会危及20种生物的生存,可见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循环的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还表现在其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上,人类生存的主要必需品都在于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吃、穿、住、行如果离开了生物就不可能维持,同时,许多药物也直接源于动植物,或者从其中提取。因此,如果没有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将无法生存。
生命起源于海洋,但是,当生物来到陆地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陆地的现存生物量占了全球生物总量的99%以上。那么,陆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处于热带森林,世界物种的近90%生活在热带森林,在国际鸟类组织对鸟类的研究中,发现75%的鸟类的繁殖地在热带。因此,对森林的保护,特别是对热带森林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方面。但是,今天全球森林面积每年减少达1200万公顷左右,且其中80%是热带森林。由于这些森林的减少,导致许多独特生物物种正在迅速减少。
人类对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破坏,还表现在大量使用农业杀虫剂,以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其他各种工业垃圾污染。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波及到鸟类和青蛙,在对死去的鸟类进行解剖中,发现很多死因是农药所为,甚至在南极的企鹅身体内也发现有农药的含量。
许多河流和湖泊在受到氮、磷等人造有机物的污染后,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并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造成水质发臭,使其他水生生物和鱼类无法生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质的富营养化。水质富营养化的情况同样发生在海洋,这就是赤潮,近30年来,赤潮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造成沿海鱼、虾、贝类大量死亡,沿海渔民损失惨重。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非洲各国政府虽然在遏制象牙和犀牛角的贩卖和走私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是,对野生象和犀牛的捕杀一直禁而不止。走私珍稀野生动物一直是国际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中国、越南、柬埔寨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酒店餐桌上,野生动物一直受到吃家的青睐。
更深刻地反思,自5.3亿年前寒武纪生物大爆炸以来,地球上出现过五次生物大灭绝,每一次大灭绝的原因都在于自然力,如冰期的来临、小行星撞击、气候变暖或变冷、火山活动频繁等。上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而后不久,生物物种曾达到过一次高峰,今天看来,其间虽然有许多新生物种的补充,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数量却已经消失。种种迹象表明,地球生物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灭绝,而这次大灭绝的全部原因都是在于人类的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干预下的物种丧失速度比人类干预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得多,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物种灭绝的速度更是前所未有的,2007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中指出,目前是人类有史以来生物多样性变化最快的时期,物种灭绝的速度是化石记录的物种灭绝速度的100倍,而许多科学家则认为这一数值应该是1000倍。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地球生物物种则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2006年7月,由13个国家的科学家在《自然》周刊上联名发表文章,文章指出目前地球上有12%的鸟类、23%的哺乳动物、25%的松柏纲植物和32%的两栖动物濒临灭绝,在未来50年内,这一数据将会增加15%到37%。
据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40年里,全球野生动物的数量锐减了50%。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近期估计,自1970年以来,脊椎动物的数量总体下降了60%,由于过度捕捞,太平洋仅剩下3%的蓝鳍金枪鱼原始种群。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则称,目前有2.65万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这包括40%的两栖动物物种,33%的造礁珊瑚种类,25%的哺乳动物物种和14%的鸟类。
人类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大的动物种群是旅鸽,这种动物生活于美洲,是一种群居的迁徙性动物,种群数量达50亿只。人们见过的最大一群旅鸽数量达2亿只,飞翔在天空,宽度达2公里,长度则有20公里,密密麻麻,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就是这一数量极为庞大的物种,仅仅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因为人类的活动灭绝了。
19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大量的移民涌向北美西部,导致森林被砍伐,旅鸽的栖息地不断被侵蚀。人们还猎杀旅鸽作为食物,甚至用来喂猪,或者仅仅就是为了娱乐。用枪打、用炮轰、用药物下毒,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三四十年后,当突然发现再也见不到旅鸽群时,只剩下动物园中的十几只旅鸽了。人们终于开始忏悔自己的罪过,将各个动物园中的旅鸽集中起来精心喂养,但旅鸽是一种依靠庞大种群在集体迁徙状态下生存的动物,根本不适合关在鸟笼中小数量的生活。
最后一只旅鸽叫玛莎,它的老死是1914年9月1日中午1点钟,人们记录下来了这个准确的时间,并为它建了一个墓,墓碑上是这样写的:“由于人类的贪婪和自私导致了旅鸽的灭绝。”这是人类为一种动物的灭绝第一次真正感到悲伤。
回顾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杀戮与灭绝的历史。人类是大约800年前踏足新西兰的,短短几个世纪,这里的大多数大型动物物种和60%的鸟类物种都被灭绝了。
人类大约5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就是在这一时间,澳大利亚超过90%的大型动物物种几乎同时消失了,像双门齿兽这样的巨型动物,在这里生活了150万年,经历过至少10次冰期的严酷环境,却没有躲过人类带来的劫难。
在生物学分类上我们归于人属,智人种,历史上同归人属的物种还有不少,这些物种凡生存到与我们智人相遇的时候,不久后就灭绝了,如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等,这些物种在地球上都曾生存过少则几十万年,多则一百多万年,为什么在我们智人到达后不久就都灭绝了呢?深入思考,所谓气候的变化所至,以及物种的退化所至都不应该是它们灭绝的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我们智人的杀戮。
所幸,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今天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在联合国召开的多次会议上保护生物多样性都成为重要议题,尤其是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正式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之后又多次召开缔约方会议,落实具体的“公约”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协议,公约第一次取得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共识。
但是,由于对《生物多样性公约》各国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同,贯彻力度也差异很大,加之很多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森林、草原、湿地还在遭到破坏,各种污染还得不到根治等等,因此,目前为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大趋势还没有多大改观,而且从可以预见的将来看,其形势也是不乐观的。
四、臭氧层破坏
在对地球演化历史进行的研究中我们知道,早期的地球生物一直都生存在海洋中,直到4亿年前生物才从海洋走上陆地,这一时间与地球上空臭氧层的形成是同一时间。因为,正是臭氧层的形成,使生物在陆地上避免了各种宇宙有害射线的辐射,特别是来自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从而使生物得以在陆地生存。
一般的氧气由2个氧原子组成,而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它存在于距地球表面大约10-50公里之上的同温层中。臭氧层的产生,是海洋微生物在40多亿年的时间中,不断地吸收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并大量放出氧气后的副产品。因此,地球生命的原始拓荒过程是极其漫长的。
地球大气中氧气和氮气加起来约占99%,另外的大约1%的气体包含了许多的种类,我们常说的二氧化碳就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之一。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是非常少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按照地球表面大气的密度计算,地球拥有的全部臭氧要是覆盖地球表面,仅仅只有几毫米厚。
宇宙中的射线许多是对生命有害的,特别是我们拥有的恒星太阳,在给予地球生命光和热的同时,也辐射出了许多对生命有害的射线。假如人类在外太空飞行,只要没有对这种辐射的防护措施,很快就会死亡。那么,这些有害射线在辐射到地球表面之前却遇到了一个有力的“阻击手”,这就是同温层的臭氧。对生物伤害最大的是太阳释放的紫外线,但是,紫外线在经过同温层时99%都被臭氧层吸收了。我们今天能够安全地生活在地球,与臭氧层的存在密不可分。
但是,地球艰难的早期生命拓荒,用了40多亿年才形成的臭氧层,近几十年却遭到了人类严重的破坏。1956年到1957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臭氧层空洞正在快速扩大,而且已经覆盖了整个南极大陆,并延伸至南极圈周围的海洋。
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的同时,1987年科学家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通过之后的观测,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与南极上空一样,也有扩大之势。
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现已查明。20世纪3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氟利昂,由于它不燃烧、无毒、非常稳定,对金属没有腐蚀作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制冷行业的各个领域,同时还用于发泡剂、喷雾剂、清洗剂和消毒剂等多个方面,但正是氟利昂的稳定性,使之成为了臭氧杀手。
氟利昂作为制冷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氯氟烃,另一类是氢氯氟烃。制冷时排放出的氯氟烃由于非常稳定,在向空气上方飘散时不会被分解,可以一直到达同温层,当进入同温层后,由于遇到了未经过滤的紫外线的强烈刺激,氯氟烃中的氯被分解,分解出来的氯原子与不太稳定的臭氧结合,生成氯氧化物和氧气,因此臭氧遭到了破坏。
但是,这种破坏只是刚开始,生成的氯氧化物与游离的氧原子再结合便生成氯与氧气,而氯又与臭氧结合生成氯氧化物,如此反复,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式的恶性循环。据估算,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而且这种破坏力可以持续百年。
鉴于上述原因,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召开专门会议,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提出了限制生产和使用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氯氟烃等8种产品的要求。以后对这一议定书进行过几次修订,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参加了这项条约。因此,《蒙特利尔议定书》被认为是人类就环保问题进行的最为成功的一次合作。
事实上,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氯氟烃等臭氧破坏物质的执行效率也是比较理想的,但即使如此,人们估计,臭氧空洞的最后弥合,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也要到21世纪的中后期。
一、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地球上的许多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如淡水在使用后流入大海,阳光使海水蒸发,变成雨水后又可供人们使用;动物取食于植物,吸入氧气后再呼出二氧化碳和水,种子发芽后,通过太阳的光照,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自己的枝叶,并释放出氧气,自然界便是这样循环的。因此,水和植物都是可以再生的。实际上,人类作为食物的动物,归根到底也是可以再生的,而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能源都是可再生的。
人类事实上对这些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是无节制的,但即使过度地使用,一旦有所觉悟,通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一切还可以恢复。包括对于动植物,只要不斩尽杀绝,恢复还会有一定希望,这是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但是,有一种资源情况则不同,只要使用过便不会再生,用一点便少一点,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燃料,以及金、银、铜、铁、锡、石墨、云母、水晶等天然材料。这些资源称为不可再生资源。
很久以前人们就有资源枯竭的危机,但那是对个别资源或者区域资源的危机感,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普遍的资源危机感只是近百年的事。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的迅速兴起,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迅速增加。最早冶炼钢铁是燃烧木柴或者木炭,由于工业革命之前铁的用量不太大,冶炼钢铁所需的燃料也就不会很多,所以,森林资源并没有因此而大量减少。工业革命之后钢铁用量迅速增加,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到后来森林的生长已经不能满足钢铁业的发展,当时,英国钢铁厂附近的山都变成了秃山,英国政府便推出了鼓励使用煤炭的政策。随着工业革命由英国向美洲和欧洲的其他地区传播,于是,煤炭使用量急剧增加。
石油的大规模使用比煤炭要晚,第一次原油开采成功是在1859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但当时的石油还不被普遍重视,因为石油在当时的主要用途是提炼煤油供照明用,而汽油作为无用的副产品却被倒掉。很快,石油的用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随着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以及20世纪初汽车的广泛使用,汽油和柴油成为了石油产品中的主要内容。同时,石油的需求量猛然增加,石油也因此慢慢取代煤炭,成为最主要的燃料。
石油使用后不久,人们就开始出现了石油资源的危机感。因为石油一旦大规模被使用,其需求量便直线增长,而勘探储量的增加却始终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以至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便普遍估计,世界石油的总储量只能维持人类使用20年,即在20世纪40年代便会用完。但之后发现,石油的实际储量比人们估计的多,石油在40年代终没有枯竭。
二战之后,在中东发现了大的油田,于是又有人估计,石油的储量还可以继续满足人类的使用需求,但这一时间不会很长,30年后地球的储备中便再不可能有石油可供开采。然而,30年早已经过去了,石油资源并没有最后枯竭。尽管如此,虽然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关于能源的枯竭,特别是石油的枯竭还是已经进一步地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石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并成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必要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也同样迅速提高,尤其是石油的消耗增长之快更为突出。但是,地球总的石油储量却是有限的,于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节制使用的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特别是像石油这样的资源,则已经被各主要大国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提高到国家安全的位置。
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到底能够满足人类使用多少年?关于这一问题,世界各国的许多部门都在致力于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综合多份这类研究资料,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可以对一些主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做出如下评估:
地球石油最终的可开采量只能满足不到130年的使用,其他各种资源的已探明储量可供满足使用的年限为:煤炭230年;天然气170年;铁154年;铝215年;铜120年;铀110年;铅40年;汞36年;镍44年;锡30年;锌13年;磷酸盐90年;钾盐300年。
上述的评估数据肯定不会完全准确,但是却能反映一个准确的结论,即继续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不到二百年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普遍面临枯竭,人类将无资源可用。
我个人的主观判断比上述估计要乐观得多,因为,一些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是可以回收利用的,随着资源再利用技术的提高,无疑会提高资源的使用年限。再就人们最热衷于谈论的石油而言,除了石油原油之外,天然沥青还可以进行石油提炼,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在油页岩开采与提炼上取得了大的技术突破,中国在可燃冰的开采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技术突破,这些都让石油可供人类的使用期限变得很乐观。另外,可能还有许多资源储藏是用我们今天对地球的认识还不可能判断的,很可能一些资源的实际储藏量要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因此,我相信在更长的时间内,资源不会枯竭,特别是一些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也许能够保证人类使用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再乐观的估计都是悲观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为例,按现在的消耗增长下去,充其量可以保证使用大几百年(多数人可能都不会同意这种乐观估计),但是,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代怎么办?
煤炭是远古植物被埋地下后,在地压和地热作用下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远古的海洋生物被埋在海底后,通过地压和地热的作用生成的,不论是煤炭还是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都需要数百万年以上的时间,而今天地球的这类资源的储量则是数亿年长期累积的结果。然而,当我们掌握了这些资源的使用和开采技术后,仅用几百年便消耗殆尽,今人怎么向后人交代?!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许多城市因资源而建,又因资源枯竭而衰落。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如德国鲁尔矿区、法国洛林矿区、美国休斯敦油城、英国威尔士煤城,曾经都是现代化工业的"粮仓"和"血站",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煤铁油之乡"已经没落,传统工业价值已经转移。而更多的资源枯竭城市则遭遇了转型的困境。
中国于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著名的铜都大冶就在其中,有一位世代居住在大冶的老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一段十分令人感慨的话,他说:3000多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在铜录山采矿,从来就没想过铜录山的铜矿会被采光,因为这里的矿藏量实在太大。但就是这短短几十年,铜录山的矿就真的要被采光了。因为现在的开采设备非常先进,开采规模非常巨大。
关于对无节制地开采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现在一部分人习惯用如下理由辩解:第一,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寻找替代产品,如利用核能替代化石燃料,利用合成材料替代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第二,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到地外星球上去开采资源。
这里认为,以上述借口作为理由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首先,许多资源要做到完全替代是不可能的,它的一部分性能替代产品也许能够满足,但另一部分性能替代产品便不可能满足;第二,使用替代产品多数都会使成本提高,在技术水平没有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的时候,这种替代成本可能要高出许多倍;第三,如果考虑将地外星球的资源大规模地用于地球人类的建设与发展,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对那样的资源抱有幻想,而盲目地无节制使用地球资源,一旦地球资源用尽之时,这种资源又还接替不上,人类文明便会受到冲击。而且,一个地球仅供人类在工业文明阶段使用几百年,我们周围的星球又能够多满足人类使用多少年呢!太阳系的固体岩质行星只有4个,地球是最大的,且水星、金星表面温度达摄氏数百度,根本无法登陆,唯一可能利用的火星其重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而我们的卫星月球则更是小得多。
二、水资源危机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一切生命都不可能存在。其实,地球拥有巨大的水量,总计可达约14亿立方公里,即使平铺整个地球表面,都可达2700米以上的深度,但是,在如此巨大的水量中,淡水只占2.7%,即3800万立方公里,其他都是海水。
而且,淡水大部分都是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冰川,它们占淡水总量的77.44%,其中南极大陆和北极格陵兰岛占了全部冰川储水的97%,而南极大陆冰层平均厚度高达1700米,最厚超过4000米。除了冰川储水外,地下水占22.01%,余下0.55%为江河、湖泊、土壤和大气圈中的水。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浅层地下水、土壤水和少量的微咸水,这部分水占全球水量是极少的。
全球总的水蒸发量与降水量是均等的,约为每年50万立方公里,其中海洋水蒸发43万立方公里,海洋降水39万立方公里,另4万立方公里输送到了陆地;而陆地的水蒸发量为7万立方公里,降水量则为11万立方公里,陆地获得的净降水量是由海洋水蒸发提供的。
陆地每年获得的净降水4万立方公里分配如下:每年流入海洋的水为2.8万立方公里,还有0.5万立方公里的水流经无人区,或者人类无法利用的地方,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只有0.7万立方公里。由于人类几十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利用水库控制了0.2万立方公里的水,因此,实际上可为人类利用的水每年为0.9万立方公里。这一数字是地球总水量的0.00064%,是地球淡水总量的0.024%。
根据各国的经验估计,要维持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用水量,估计每年每人350-450立方米。由此可以推测,地球淡水可以供养200-250亿人口。
但是,情况并不是这样,地球淡水可供养的人口远低于这个数字,今天不到80亿人的地球,我们已经常常感觉到水资源的危机。
综合分析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一些国家与地区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另一些国家与地区却水贵如油。
如加拿大人均每年拥有淡水近92000立方米;而非洲的刚果共和国人口不到300万,国土境内河流众多,特别是拥有流量很大的刚果河,使得刚果共和国人均拥有淡水量每年达291000立方米,排位世界第一。但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均淡水拥有量每年只有71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至于科威特则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淡水资源。
同一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如中国人均淡水拥有量每年为2200立方米,本来就属于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且北方地区的淡水资源人均只有南方地区的25%左右。首都北京的人均淡水拥有量还不到300立方米,连中东和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些干旱国家的淡水拥有量水平都达不到。
第二,水质污染,无法使用。水质的污染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尤其以工业污染最为严重,世界上的许多河流已经变成了工业废水的下水道。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由此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
第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不善。尤其是农业灌溉的利用率低和管理不善对水资源总的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农业灌溉用水占了全球总用水量的85%左右。
第四,全球人口的增加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医药技术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为了满足人口增长所导致的粮食需求的增加,仅印度和中国百年来农业灌溉面积就提高了5倍,由此可以看出,世界的水资源已经不堪重负。
第五,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生态的变化。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性的普遍干旱,与此同时,又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以及诸如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各种气候的反常,使得全球在可用淡水的总量已经减少的情况下,而一些季节性的暴雨与洪水,不仅不能被人类利用,反而还会引发灾害。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曾多次为此召开会议,并于1993年1月18日,在47届联合国大会上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
为解决世界性的水资源问题,联合国汇同各国采取了许多措施。2000年9月,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保证,在2015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清洁的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那么,截止到2015年底,全世界有91%的人已可以获得经过改善的饮用水源,1990年这一比例为76%。
虽然在安全饮用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全世界仍然有超过6.6亿的人口靠未经过改善的水源生活,其中,1.59亿的人口依靠地表水生活。而未经改善的水源极易受到污染,据估计,全球每年都有超过50万人因为饮用了受污染的水而腹泻死亡。因此,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三、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的活动,以及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土地不适合农作物以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我们常说的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现象。
土地的荒漠化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卫星照片以及宇宙飞船上俯瞰我们的地球,曾经孕育了人类古代文明的地区,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均是如此。
但是,追溯历史,全球性的土地荒漠化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严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在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化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为风蚀,即以风为动力的土壤侵蚀现象。其二为水蚀,即我们常说的水土流失,这是指以水为动力对土壤造成的侵蚀。由于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在遇大的雨水时,表土被雨水冲走,从而土壤变薄,质地变粗,肥力下降。其三为土壤盐碱化,即在干旱和半干旱的低洼地区,地下水位不深的地方,由于长期水分被蒸发,水中的盐分不断地沉淀,当这些盐分堆积到一定程度,土壤就会盐碱化。
地球表面的土壤是因若干年的岩石风化和有机质的沉淀所致,一厘米厚的可耕地土壤,需要20-1000年的沉淀。但是,全球每年表土层却有大约250亿吨土壤被雨水冲走,再加上土地的沙化和盐碱化,使得大自然的土壤“制造”能力无法平衡人类和自然对土地的破坏,以至全球土地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首先表现在人类无节制地向大地索取,许多丘陵甚至高山的森林都被砍伐,将土地用于农业耕种,从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全球每年有约1200万公顷的森林被转作其他用途,或因自然原因消失。
草原的破坏与森林的破坏同样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很多草原被用来农业耕种;第二,在现存的草原上过度放牧,使得草原退化。在对各项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森林与草原的破坏,以及土地的荒漠化程度要远高于发达国家。
土地盐碱化问题最严重的是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由于人口的猛增,人均土地面积减少,这些国家不得不对现有的土地过度耕种,在本来不太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那么,如果在干旱低地上经过二三十年的这种耕种,土地便必然盐碱化,从而无法再继续使用。
因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同样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两种气候现象的出现,一是全球性干旱,这一气候现象对土地的负面影响是使得土地盐碱化程度提高,土地的风蚀加重;二是季节性的暴雨与洪水,这一气候现象对于土地的负面影响是会产生水土流失。而不论哪种气候现象都会导致土地的荒漠化。
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已经直接危及到全球110多个国家,对人类的生存与幸福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联合国在此方面做出了多方的努力,于1994年6月7日在巴黎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并于1996年12月正式生效。
但是,荒漠化问题迄今为止并没有因为国际社会的各种努力得到实质性缓解,《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以来,为了推动《公约》的履行,每一、二年都要召开一次缔约方大会,但推进《公约》的履行工作其难度始终非常大,最困难的还是资金的落实与相应机制的建立问题。事实上,全球性的防治荒漠化的工作至今为止并没有大的进展。
一、人口“爆炸”
2011年10月31日联合国人口基金把一名在加里宁格勒出生的婴儿认定为世界第70亿个居民,这天距1999年“60亿人口日”不过12年,12年世界人口就增长了10亿,每年接近增长1亿人,这种被称为人口“爆炸”的增长,不仅令世界不安,且倍感问题的严峻。
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推测,人类在进入旧石器时代时数量仅为12-15万,进入农业文明时世界人口约为500-1000万,这一过程经历了200万年;18世纪中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这时的世界人口已经接近8亿,从农业文明初到工业文明初经历了1万年;但是,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经接近80亿,而工业文明仅仅200多年。这一增长趋势已经告诉我们,技术革命是人口“爆炸”的根源。
似乎可以推断,是技术革命带来的财富使人们有足够的食物和条件养活更多的孩子,因此,越富有的人孩子应该越多,收入越高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肯定会越高,但是,事实刚好相反。
随着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出现,以及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平均寿命普遍提高,然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却没有与之同步。
又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作物的生产越来越具有保障,以及世界慈善事业的发展,使得全球因饥荒导致大规模的死亡事件越来越少,而且近80亿人口的基数,纵使有百万人的饥饿死亡也不可能平衡人口每年近亿的增长。于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以至被称之为人口“爆炸”。
通过对世界人口的增长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两个非常明显的规律,即越是贫穷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越高,越是教育水平低的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越多。
纠其原因,工业革命将医药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时候,节育观念并没有随之被广大穷国和穷人所接受。这是因为医疗技术成果只要被社会所采纳,就可以收到相应的治疗疾病、减少死亡和延长寿命的效果,而生育观念是属于个人的事,必须要让个人具备接受这种观念的条件,并接受这样的观念,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一直面临着瘟疫、疾病和饥饿、战争的威胁,家庭要繁衍必须要有众多的生育,才可能在被自然淘汰后有少数的幸存者,从而保证家庭和个人血脉得以传承。这一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很难动摇,在许多民族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浓重的这种内容,要想改变非常困难。当人们接受了相当的教育后,就会对现今的医疗技术水平有更多的了解,也会对自己个人在传承子孙中应该做些什么有更清楚的认识。越穷接受教育的程度自然越低,对应该怎样做也就了解得越少。
另外,越是穷人,个人的基本生活便越没有保障,越是贫穷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便越不健全。一个人在生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自己年老力衰、失去劳动能力时,如果社会还不能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便需要子女来赡养,这也是多生孩子的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富裕国家,或者未来生活有保障的较富人群,自然没有这方面的忧虑。
贫穷国家生育率高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这些国家往往面对着许多的麻烦事,如动乱、战争、政局不稳等,因此,政府无暇顾及生育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再加上一些穷人连饭都吃不饱,连避孕工具都无力购买,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也就无从谈起了。
人口问题较早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如此增长,地球将不堪重负。关于人口问题联合国曾多次召开会议,一些国家也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措施,在控制人口增长上是有一定成效的。但目前人口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增长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联合国曾于2002年发表《2002世界人口状况》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最大值93亿。然而,这一数据在不断上调,2017年6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发布预测称,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8亿,而后人口还会继续增长,至210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12亿。
二、贫困与贫富差距扩大
人口“爆炸”与贫困是两个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的问题。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全球1%的富人拥有全球45%的财富。这一比例一直在上升,该报告进一步预测,到2021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1%,这就是说全球1%的人将拥有全球超过一半的财富。
另据瑞信研究院2016年11月发布的《2016年全球财富报告》,占人口总数73%的底层广大群众,总共只拥有全球财富的2.4%,而占人口总数10%的富人则拥有全球财富的86%。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19世纪初,世界上富人和穷人的人均实际所得之间的比率是3:1,到20世纪初,这一比率扩大到10:1,到本世纪初,这一比率已经到达60:1。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报告,2017年最富有的国家卢森堡人均GDP为105803美元,排名187位的南苏丹仅228美元,差距超过464倍。在一部分人富得流油的同时,全球每年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儿童还达650万。
为什么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不仅没有给大部分人带来富裕,反而给他们带来的是贫穷和失望呢?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只有两条:其一,世界贸易不平等。贫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是以农产品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的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本来这些产品附加价值就非常低,加之世界贸易规则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贸易壁垒以及高额关税,使这些国家的出口越来越困难,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越来越低。
其二,科技创新能力的缺乏。这一点比前者更为重要,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殖民主义、战争、内乱以及各种其他原因,今天的贫困国家一直都是落伍者,面对正在进行中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不论从人力、物力、财力还是其他方面,这些国家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尤其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就必然导致贫困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
贫富差距不只是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在各国内部也同样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采用,从事生产更多的是依靠机械设备和科学仪器,而不是人的直接劳动。因此,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失业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其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其股东与高层管理者越来越富,而大多数人则相对越来越穷。对于失业者,在社会保障体系好的国家可以靠社会救济勉强维持生活,而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国家则会沦为赤贫阶层。
联合国一直致力于消除世界的贫困,在联合国确定的社会发展三大主题中,贫困问题被列之首。联合国还专门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千年发展目标。即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把到2015年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作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数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基本实现了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
在2015年的千年发展目标到期之前,于2015年9日举行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又通过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新发展议程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一个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其中第一个目标是“到2030年,在世界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困”。
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有些科学技术成果甚至严重地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幸福,而且这种对人类价值的威胁是直接的,以至人们不能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困惑,并进而产生反思。但今天人们的困惑普遍只是针对一些具体的科学技术成果,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也只是针对具体的科技成果展开的。
一、核武器
核武器是以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为理论依据的,根据质能方程,仅1克物质就等同于2万吨烈性炸药TNT爆炸所释放的能量。
为了防止希特勒德国研制出原子弹威胁世界,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受了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建议,正式批准了关于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并于1945年夏天首批制造出了三颗原子弹。此时,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这三颗原子弹一颗用于试爆,另外两颗分别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原子弹不仅彻底摧毁了广岛和长崎这两座城市的建筑,其巨大的毁灭力还可用以下的数据说明:当时广岛有28万人,原子弹的爆炸当即造成7.1万人死亡,6.8万人受伤,以后因辐射和其他后遗症死亡人数总共达到12万。约20万人的长崎当即死亡3.5万人,受伤人员达到6万,以后由于辐射和其他后遗症导致死亡人数总计达到7.4万,受伤达到7.5万。
原子弹对人的伤害主要有光辐射、冲击波、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除电磁脉冲外,其他四种伤害都能致人死命。
原子弹爆炸的瞬间,中心附近温度高达千万度,耀眼的光芒超过上千个太阳,灼热的温度可以将中心附近的钢铁都变为气体,数千度高温的巨大爆炸风暴,席卷之处一切生命都会被焚毁,巨大的冲击波瞬间可以摧毁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建筑和生命。
核辐射则是一种看不见的杀手,它是核爆炸释放出的各种有害射线,这些射线严重的可以当即致人死命,轻的则会使人头痛、头晕、恶心、脱发、轻度出血、肠胃功能紊乱,而且核辐射对人身体有潜伏的危害,会导致癌症、白血病等。
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时产生的大量放射性灰尘沉降到地面或飘浮在空气中所造成的,这些灰尘中含有各种放射线,对人体的危害与早期核辐射类似,只是作用时间更长,可以长达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十天。
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由于人们对核武器缺乏了解,许多人都是在找人和救治别人时遭受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伤亡的。
原子弹是利用核裂变释放能量的,继原子弹之后,各国又研制出了氢弹,氢弹则是以氢的核聚变释放能量的。氢聚变的优点是燃烧效率高,同等重量的氢聚变比同等重量的铀裂变释放出的能量高4倍,而且核聚变不受临界质量的影响,理论上可以将氢弹的爆炸力做得无穷大。
随着氢弹的试验成功,各国又成功地研究出了专门对付如坦克类目标的中子弹,对付通信设施的电磁脉冲弹,以及对付坚固目标的强冲击波弹等被称之为第三代的核武器。
今天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除了美、俄、英、法、中这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也都拥有了核武器。其实,有能力成为有核国家的还有很多,据有关机构估计,全球有近70个国家具备研制核武器的技术能力与经济实力。
最早爆炸的三颗原子弹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小不点儿”核武器,它们的威力只有1到2万吨TNT当量,在今天的核武库中是非常原始的。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核实验是1961年10月30日苏联爆炸的一颗氢弹,其威力达到5600万吨TNT当量,有人估算,这一当量相当于自中国人发明火药以来,1300多年中,人类历史上所使用炸药总量的三倍。
到1986年,美、苏、英、法、中五个大国拥有的核弹头达到了近7万件,总当量相当于150亿吨TNT,按当时全球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可分摊到3吨。冷战结束后,核弹头有大量的销毁,但目前全球核弹头还有约1.5万件。
如果核战争爆发世界将会是怎样的结局呢?科学家与各界学者对此进行过各种研究与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并可以描述如下:
由于爆炸的威力只可能是集中释放,核爆炸当量不可能均摊在每个人身上,因此,核战争不会灭绝人类,有一部分人会幸存下来。
在核武器大量爆炸之初,会造成数十亿人的死伤,核爆炸产生的大量浓烟、灰尘、碎屑将直冲云霄、遮天蔽日,从而挡住太阳的光辉,在持续数周,甚至几个月之内,阳光照射将大大减少,全球温度急剧下降,导致普遍温度低于摄氏零下一二十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核冬天”。
“核冬天”将使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粮食作物生长受到极大的影响,粮食的短缺和极度的寒冷导致许多人冻死、饿死。
由于能源、电力、供水、医疗、交通、通信等必备的生活系统遭到破坏,使幸存者处于惊恐和慌乱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绝望。
由于核辐射以及放射性尘埃对人体内部组织的破坏,使大批人员的放射性伤害后遗症不断显现出来,医院人满为患,无法救治,大部分患者不得不在痛苦中挣扎着死去。核爆炸使大部分臭氧遭受破坏,随着黑暗的结束,人们将面对紫外线的强烈辐射,于是,许多新的病症将会使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
人类文明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人类社会的恢复极其艰难,饥饿、寒冷、疾病和恐惧,使人们丧失基本的尊严,文学、艺术、音乐变得毫无意义,人类将进入觅食、求生的蛮荒时代,经过许多年后,人类的社会秩序才开始慢慢重新形成。还有人断言,核大战将使人类文明彻底毁灭,不再复苏。
二、生化武器
生化武器是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统称。许多专家都认为,生化武器对人类的杀伤力实际上可以超过核武器,只不过核武器是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摧毁一切生命和建筑,而生化武器则是在悄然之中杀死生命但不会损坏建筑。由于生化武器比核武器造价低,而且易于携带,因此被称为“穷国的原子弹”,也是一些恐怖组织惯于采用的袭击手段。
(一)化学武器
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化学武器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队。而后,协约国针对同盟国的化学毒气,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报复。此后,双方多次采用了毒气战。
化学武器的毒剂有许多种,性能也各有不同,但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神经性毒剂。这类毒剂可以通过人体各个部分渗入人体,并迅速与人体胆碱酶结合使之丧失活力。它能抑制神经冲动,从而导致肌肉痉挛,进而使呼吸系统肌肉瘫痪,导致人与动物死亡。被称为现代毒剂之王的有机磷毒剂就属于这类化学毒剂。
第二类为糜烂性毒剂。这类毒剂能严重破坏人体肌肉组织细胞,人体任何与之接触部位都出现水泡和糜烂,遭遇这类毒剂攻击者,常会出现浑身糜烂,并有大面积的水泡,而且眼睛畏光,呼吸道黏膜坏死,令人苦不堪言,直至死亡。曾作为毒气之王的芥子气(双氯乙基硫)就属于此类毒剂。
第三类为窒息性和溶血性毒剂。这类毒剂的性能主要是破坏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阻止细胞吸收血液中的氧气,伤害人的肺部,引起肺水肿,从而致人与动物死亡,如光气和双光气就属于此类。
化学武器不仅是残忍的战争工具,而且战后遗存下来的化学毒气弹还经常祸害人们,这方面的情况常常可以见诸报端。如二战后丢弃于英国近海的化学武器达12万吨,由于年久,导致容器腐蚀,毒气泄露,使海洋生态遭受严重危害,其污染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而日军在中国遗留的毒气弹几乎每年都有发现,仅在东北遗留的毒气弹就达200万发之多,并经常导致有人中毒受害。
(二)生物武器
与化学武器相比,生物武器的危害性、杀伤力和残忍度更要大得多。
生物武器的核心是生物战剂,所谓生物战剂,是指各种传染疾病的病原体,它能够自行繁殖传播疾病。
生物战剂的起始用量很少,但是,传染疾病的病原体可以迅速繁殖,在不知不觉中侵入人体,一旦爆发,所造成的毁灭非常大,且影响极广,持续时间也非常长,不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都很难幸免。使用这种武器,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瘟疫。
生物战剂的成分是微生物,它结构简单,体型很小,一般肉眼都看不见。目前人们已经知道的可致病的微生物约有160种左右,但从危害性和传播性来衡量,可以作为生物战剂的主要只有六类,即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毒素和真菌。
对于生物武器的描述常常使人不寒而栗。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一定条件下,1克感染Q热立克次体的鸡胚组织,分散成1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可以感染100万人以上;12个被鸟疫衣原体感染的鸡蛋可以使全人类受到感染;人只要吸入一个Q热立克次体就可能引起Q热感染。
生物武器危害时间还很长,霍乱杆菌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存活40天以上,黄热病毒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存话3-4个月,而生物战剂只要在存活条件下,便随时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流行,这样,其危害时间之长就难以预测了。
由于生物武器危害性实在太大,人道性受到普遍谴责,而且生物武器在使用中有可能危及到自己,因此目前为止,还没有大规模使用生物武器的情况。最典型采用生物武器的事是日军二战中在中国干的,由关东军防疫给水部部队长石井四郎组建的731部队用活人作生物武器试验。日军并将生物战剂直接用于了战争,在长达12年的时间中,日军多次采用生物武器,造成大约27万中国人死亡。由于生物战剂的极强传播性,使得日军自己也受到了牵连,据说,因自己投下的生物战剂,造成了1000多日军的死亡。
由于基因技术的发展,现代基因生物武器的杀伤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的生物武器。基因生物武器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不同生物战剂的DNA分子剪切后进行重新组合粘贴,从而形成新的生物战剂。基因技术可以集所有生物战剂之长,也可以再创造性地设计出各种新的生物攻击方式,并以此组合出具有各种针对性的攻击人类不同致命器官的超级生物武器,或者组合出专门针对某一特定人种或者特定性别的生物武器。
基因生物武器的杀伤力已经脱离了传统生物武器杀伤力的概念,利用基因技术改造的生物武器,其杀伤力完全可以比过去最具杀伤力的生物武器强千倍、万倍,甚至百万倍。有人计算,只需要几百吨基因生物战剂,就可以完全取代全世界现存的数十万吨的生物战剂。
三、互联网犯罪
1980年6月2日午夜,位于奥马哈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突然发出苏联核潜艇和洲际导弹开始袭击美国的信号,同时,大型荧光屏上显示出遭核袭击时应采取的措施。值班军官立即按下报警按钮,并马上用暗语电话向战略空军司令部所属的所有战略部队发出“天鸟”的警报。
在第一时间美国总统已经掌握此情报。位于安德鲁空军基地的总统座机“空军一号”已作好随时升空的准备,5分钟后,153个战略导弹发射分队进入阵地,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准备发射就绪,载存核武器的100架B-52战略轰炸机作好了升空准备,在以备地面指挥系统被摧毁后接替指挥的美国国家空中指挥所E-4型飞机已经起飞,所有军人在紧张地等待反击命令。但很快警报解除了,原来是计算机感染了病毒,显示的情况是错误的,计算机病毒给美国最高决策层开了一个玩笑。
1991年海湾战争正酣,一名荷兰少年闯入美国防部计算机系统,并把许多国防部机密材料公之于众,而且还将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容乱加修改。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泄密事件频繁发生,2016年,超过一千万人以上的个人信息泄密事件达15次。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在2016年黑市上泄露的个人信息就达65亿条之多,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中国人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5次。
全世界的计算机每天都遭遇电脑病毒的袭扰,动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台电脑被病毒所瘫痪。互联网犯罪者还通过电脑病毒进行敲诈勒索,迄今最大范围的一次勒索病毒发生在2017年5月,一款名为“想哭”的电脑勒索病毒侵袭了至少150多个国家的电脑,所有中病毒的电脑文件都被加密,并被勒索价值数百至数千美元不等的比特币,一周内不付赎金就会被删除电脑文件,黑客还扬言,越拖赎金会越高。
时隔仅一个月,一款新的电脑勒索病毒又袭扰了60多个国家,给各地的企业、港口、机场、城市管理造成巨大的破坏。有机构估计,仅这两次电脑病毒造成的损失就超过80亿美元。
互联网才发展40多年,但今天,互联网电脑犯罪已经普遍存在,那些犯罪者通过电脑进行金融诈骗;设置骗婚陷阱、赌博陷阱;在电脑中装置逻辑炸弹,造成系统程序失灵等等,各种互联网犯罪手段花样翻新,名目繁多。不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家庭,都要用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投入用于防范这些犯罪者;各国司法机构和警察与安全机构,已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应对互联网犯罪上,许多机构已经将反互联网犯罪作为一个专门的部门设置。互联网犯罪与电脑恶作剧正在严重地危害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世界的一大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