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今天的一切是过去的延续,同时又预示未来;我们身边的一切受遥远事物的影响,同时也作用于遥远。要就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找寻答案,首先必须要了解人类自己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以及人类所生存的环境。
第一节 追溯真理
在人类文明有记录的数千年的历史中,真理常常被当成谬误,而谬误却常常被当成真理,并被奉若神明,使之神圣不可侵犯。一个革命性真理的诞生,首先总会面临无情的打击和血腥的杀戮,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许多科学结论,历史上都曾遭遇过悲惨的迫害和残酷的打击,但真理总归是真理,当雄辩的事实借助岁月的长风,吹去荒谬层积的厚尘,真理的光辉终会普照人间。
真理所走过的里程常常十分的艰辛,以下仅讲述三个有关故事。
一、关于地球和宇宙关系的故事
关于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以及周围的宇宙,自有人类以来就是人们最关心并迫切渴望了解的,由于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即使在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数千年的时间内,人们也只能凭自己的直觉观察认识太阳、月亮、星星、大地和天空,并根据这些观察,结合自己原始的思辨,想像与理解地球和宇宙。
“地心说”是欧洲古代建立的一种宇宙学说,它最早是由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月亮、星星以及一切宇宙物质都围绕在地球周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著名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老师。也许正是他的崇高地位,以及看似合理的解释,使这一错误的理论统治西方世界长达一千多年。
谬误对于世界的统治地位,是在一系列的“发展”、错误解释、偶然的利用中不断得到加强的。
发展和完善“地心说”的是天文学家托勒密,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之外依次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这些星球在各自的轨道上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转。
应该说这之前关于地球与宇宙关系的观点都属于正常的学术问题,按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只要有充分的依据,一个新的正确的科学结论是可以推翻过去的错误结论的,而且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当某一结论若是被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或者政治权威刻意利用后,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基督教教义沿用了错误的“地心说”理论,根据基督教教义,宇宙和地球都是神创造的,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央,上帝创造了万物,同时也创造了人类。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黑暗统治牢牢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绝对不允许对基督教已经认定的理论进行怀疑和推翻,这就导致“地心说”长期左右人们的宇宙观而不容改变。
首先向“地心说”提出实质性挑战的是哥白尼,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的托伦,他在大学时攻读的是法律、医学和神学,但对天文学却有着极大的兴趣,他长期用业余时间观测和研究天文,又通过对宇宙的思考,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并用一生的努力完成了天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认为地球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太阳之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
今天我们看来,哥白尼的论点也不是最终真理,但却向真理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他的论点是对“地心说”的彻底否定。更为重要的是,“日心说”对“地心说”的否定,必然会超出两种天文学理论的对抗,进而演变为对基督教宗教神学的挑战,它所产生的革命性的后果,必将在一系列的领域引发连锁反应。对于基督教会而言,这是绝对不容许的。
《天体运行论》出版时哥白尼已经中风卧床,病入膏肓,他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这部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著作,而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发展了哥白尼学说的是天才的无神论者,意大利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布鲁诺并不是一个天文学家,他用自己的哲学思辨,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布鲁诺认为,太阳并不静止,也处在运动之中,而且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外还有无限多个世界,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无限的宇宙没有中心。
布鲁诺的思想使天主教会为之震怒,宗教裁判所对他进行了长达七年的审讯,在狱中他不屈不挠,始终坚持真理,最后被宣布判处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教会活活地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凶残、杀戮和暴力从来不能阻止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近代科学最杰出的开创者之一伽利略通过对天文的观测,认同了哥白尼的学说,并著书《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该书于1632年得以出版,但很快遭到罗马教会的查禁。1633年伽利略在罗马受到审判,并被判处终身监禁。
就在教会对布鲁诺和伽利略进行宣判的时候,受宗教愚昧统治的欧洲已经是黎明前的黑暗,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整理古典希腊、罗马著作作为开始,寻求反对宗教神学的文化武器,用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来对抗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神学思想,为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开辟道路。
而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正是以他们的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催生了新世界的黎明。17至18世纪的西方启蒙运动从英国、法国开始,扩展到德国、荷兰等诸多国家。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将思想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神学,他们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精神,反对专制独裁统治,提倡民主和自由,甚至主张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把人类的生活世俗化。正是这样一批思想家的努力,向人们展示了一条通向科学和理性的道路,使人类在追求真理的大道上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羁绊,于是,有了美国革命,有了法国革命……于是,科学研究的视野豁然开朗。
正是真理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巨变。
二、关于地球的故事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的远祖在这里狩猎采摘,我们的先辈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有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使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有一块栖息之地,于是,从远古到今天,从猿到人,从蛮荒到文明,人类生生不息。
但是,人类所生存的地球表面远不是固定、永恒的,而是一个个总在漂移变化的板块,从地球形成至今,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改变。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的陆地是一个超级大陆,所有的陆地都拥抱在一起,南美洲东岸与今天的非洲西侧是连在一起的;北美洲紧贴在欧亚大陆西面;澳大利亚是南极洲东部的一个半岛;印度次大陆远在南极,与中国的西南侧相距万里,中国的西藏边缘则是茫茫大海。
这并不是地球上第一次出现超级大陆的情况,大约7亿年前也有过超级大陆,只不过陆地的形状与位置不同而已。
地球上的陆地一直都在表演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就像是兄弟相处久了总要分手一样,终于有一天,2亿年前的这块超级大陆分家了,它们各奔前程,起道远行。
美洲相对于欧洲、非洲向西漂移,大西洋形成。印度次大陆脱离南极大陆向北漂移,旅行万里,一头顶上了向东漂移的亚洲,前方隆起,形成宏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脉。澳大利亚作为南极洲一家的兄弟,在晚于印度次大陆之后也离家出走,它的目的地同样是向北,直到现在它还在向北的旅途中。
今天的美洲大陆漂移的方向继续向西,大西洋以每年1-4厘米的速度在扩宽,5000万年之后大西洋的宽度将增宽1000公里以上。与此同时,亚洲大陆则向东漂移,印度洋也在扩张,在东西夹击下的太平洋则越来越窄,世界第一洋的头衔将不复存在。
非洲大陆在向北推移,地中海将来会成为内湖,并最终消失。倔强的印度次大陆还会死死地顶住亚洲大陆不放,喜马拉雅山会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不断上升,数万年后珠穆朗玛峰将超过万米,使其作为世界第一高峰的荣誉长盛不衰,更加名副其实。
在非洲大陆完成了对地中海的吞噬后还将继续“北伐”,然后顶上欧洲,并顽强地向前推进,于是,在非、欧大陆边缘将隆起一片高山,而今天的阿尔卑斯山则更加高峻挺拔。然而,在非洲大陆内部却会出现家族的大分裂,东非大裂谷最后会完全断裂,东非次大陆将会踏上东漂之旅,由此,将会产生一个新的海洋……
这一童话般的故事就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学说的最初来源,在于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1910年,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对着眼前的世界地图产生了灵感。他被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所吸引,发现一侧凸出部分正是另一侧凹进部分,如此地吻合,莫非许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联系在一起的?抱着这一想法,魏格纳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他不仅对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地层构造进行了对比考察,还对非洲与巴西古生物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
但是,魏格纳的学说却遭到了地球物理学家几乎一致的反对,人们嘲笑他简直是“大诗人的梦想”,是一个无知的哗众取宠者,缺乏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其想法简直是可笑之极,毫无道理。
在学术上魏格纳受到极端的排挤与鄙视,这种排挤与鄙视竟然影响到少数对他的学说表示认可或者持同情态度的人。那时在美国,你要是相信大陆漂移,你就当不上大学教授,还会受到无端的讽刺和轻蔑。因此,迫于当时的环境,即使有人真心认同大陆漂移学说,也只放在心里,不敢表达出来,这对于被认为是民主和自由的美国,是少有的现象。
由于长期以来,大陆固定论在地质学界占统治地位,根据大陆固定论的思想,地球上部的运动以隆起和沉降的交替为主,垂直运动是地球上部运动的主要特征,水平运动是很次要的方面。所以,大陆漂移说无疑是对大陆固定论的根本性否定,是对固有的地质学理论和地质学权威公然的挑战。
魏格纳一直是孤军奋战,就连他的身为知名气象学家的岳父也指责大陆漂移说是异想天开。但是,魏格纳却始终坚信自己的学术思想,一直致力于从更多的角度论证大陆漂移学说。
1930年,50岁生日的魏格纳在对格陵兰岛进行考察,试图进一步寻找证据论证自己的学说时不幸遇难,大陆漂移说便随着它的创始人的离去销声匿迹了。
直到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研究上的突破使这一学说得到验证。
岩浆在由热变冷的凝固过程中,受地球磁场的作用会获得磁性,不同时代岩石的磁化方向必然与当时的地磁场的方向是对应的,由于岩石的年代是可以测定的,不同时代的地磁方向也可以确定,因此,便可以确定不同地区在不同时代所处的不同位置。
60年代,科学家在对海底岩石与陆地岩石的差别性研究,以及海底磁异常现象的研究中又得出海底扩张的证据。于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终于从“荒诞邪说”变为现实真理,魏格纳与他的学说一道,在学术界得以平反昭雪。科学家并在魏格纳的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板块学说,板块学说的建立,是对地球科学的一次革命,正是它把地球科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
关于人类的由来,自古以来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解释,大部分解释都是人为神造,并伴随许多传说故事。当神造人的故事成为一种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的教义时,这样的解释将是不容动遥的,因为,在一个由宗教统治的世界里,对宗教教义的挑战轻则遭遇痛斥和囚禁,重则惹来杀身之祸。
对于推翻人由神造思想起到革命性推动作用的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以及生物学家华莱士。特别是达尔文,以其详实的考察证据与严谨的科学分析,给神创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1831年,英国海军“贝格尔号”舰准备去南美进行科学考察,主要任务是对南美东西两岸和附近岛屿的水文图进行测绘,同时完成环球各地的时间测定。船上缺一个懂地质学的博物学家,并非学地质学的达尔文,凭着对植物学和地质学的爱好,被推鉴但任了这一角色。
这是一次环球航行,行程近五年,途中停泊了全球各地许多地方。在完成地质考察和资料收集的同时,达尔文发现了许多与上帝创世有矛盾的现象。
达尔文在南美的潘帕斯草原上经常看到一种不会飞的大鸟,叫南美鸵,它们生活的环境与非洲鸵鸟差不多,但是,美洲鸵鸟与非洲鸵鸟的身体结构虽然相似,却并不一致,如果神决定造此物,造一种也就够了,为什么还重复地造出两种来呢?
更让他觉得奇怪的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考察时,这里的几乎每座岛屿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物。非常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岛屿与南美大陆相距很近,岛屿的生物与南美大陆上的生物有明显的区别,但又似乎都有明显的亲缘关系,甚至群岛中不同岛屿上的生物看似有差别,但又明显有亲缘关系。这就很容易使人想到它们原来都属于同一根源,之后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物种并不是不可变的。这与上帝创造万物,物种永恒不变的思想无疑不相容。
当他们来到巴西时,达尔文被巴西森林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所吸引,千姿百态的青草和树木,美丽鲜艳的花朵与绿叶,这一切使达尔文目不暇接,并对此深感惊叹,难道上帝真是那样不厌其烦地逐一创造出如此丰富的一切?
达尔文回到英国后,结合自己的考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对家养动物进行了许多研究,最终形成了物种进化的观点,于1859年出版了其影响深远的《物种起源》一书。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进化学说,他认为,一切生物都能发生变异,有的变异可以遗传,有的变异不能遗传,变异的原因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器官的使用,那些最具有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个体,有较大的生存机会,那些使用最多的器官逐渐发达。野鸭比家鸭的翅膀发达,是因为野鸭总在飞的原因,家鸭比野鸭的腿发达是因为家鸭比野鸭走的机会多。
他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繁殖过剩,生物繁殖的数量远远多于存活的数量,只有最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个体才有生存的机会,并繁殖后代,不利变异个体则被淘汰。在自然条件下,有利变异是适应生存与繁殖的需要。动物为了争夺食物与交配而竞争,植物为了争取阳光与养分而竞争,并在这样的竞争中获得进化。
在达尔文看来,由一个原始祖先可以培育出许许多多性状完全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个体杂交,以及相互隔离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促进了新种的形成和性状的不同。那么,同一纲内的一切生物都存在亲缘关系,就像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虽然不同的物种分属不同的枝叶,但都源于同一主干。
《物种起源》出版后不久,达尔文的追随者赫胥黎在1863年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871年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在该书中达尔文列举了大量的事实,科学地证明了人类是由动物界进化而来的,人类与动物之间有着“亲缘”关系,并指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达尔文的这一论断,事实上完全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并创造人的宗教教义。上述两部著作再一次引起轰动,它告诉人们,世界上并没有造物主,世界按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发展演化,一个物种是从另一个物种演变而来,从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长期的演化,产生出了丰富多样的复杂的生物物种,包括我们人类。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论点引起极大的震撼,并使宗教界为之震怒。
关于神创论还是进化论,曾经有过一次名垂史册的科学论战。1860年6月30日,“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安排了一场神创论与进化论的辩论会,由于身体不适,达尔文并没有参加这次辩论会。代表达尔文的是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思维敏捷的赫胥黎;辩论的另一方是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他能言善辩,对宗教神学造诣颇深。这场在历史上被称为“牛津辩论”的辩论会,现场在牛津大学会议厅,由于主题的敏感性,吸引了众多的听众,到会者达700多人,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
首先发言的是威尔伯福斯,他利用人们的宗教感情,首先进行了一通极富煽动性的攻击:“达尔文先生要我们相信每一头足兽、每一条爬虫、每一条鱼、每棵植物、每只苍蝇、真菌都是第一个会呼吸的生命原生质细胞传下来的,这简直就是在否认神的意志的干预的存在,我们能够背叛正统的宗教吗?”威尔伯福斯紧接着将目光转向赫胥黎质问道:“赫胥黎先生,请问跟猴子发生性关系是你的祖父一方呢还是你的祖母一方呢?”这种显然带有污辱性的挑衅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赫胥黎根据威尔伯福斯的言论分析,他根本不知道进化论是什么,也许就根本没有认真读过《物种起源》一书。他在大家的喧闹声逐渐安静下来后冷静地站起来:“我为维护科学事业而来,我相信任何偏见都无损我尊敬的当事人的声望。”然后,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性地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并指出这是达尔文二十多年来观察研究的结果,并不是凭空捏造,反映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接着,赫胥黎说:“关于人类起源于猴子的问题,当然不像主教大人那样粗浅地理解,它只是说,人类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赫胥黎在进一步对达尔文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后,转过头,用犀利的目光盯着威尔伯福斯:“我们不必为祖先是一只猿猴而感到羞愧,倒是为与一个用廉价的嘲讽来证明自己论点的人是同一个祖先而感到羞耻。”对于赫胥黎的回击,人们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
牛津论战引起巨大的反响,它使人们彻底认清了神创论的荒谬,理解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性。正是进化论,使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完全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同时,进化论进一步动摇了宗教的愚民统治,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捍卫了真理的尊严。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过程,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勇气。敢于挑战传统固化的观念,敢于挑战权威和世俗,敢于面对灾难,这是一个革命性真理得以诞生并得以弘扬的前提。
本书本着追求真理,尊重真理的精神展开全部的研究。勇往直前,奋力探索,义无反顾,在所不辞,是笔者坚定的决心。因为我坚信,本书的结论从根本上关系着人类的命运与前途。
一、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今天,一个普通的人都知道,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只不过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
20世纪20年代之前,天文学家的视野一直局限于银河系,仿佛银河系就是所有的宇宙。首先发现银河系外还有其他星系的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1925年,他通过天文观测,发现了银河系邻近的星系——仙女座星系,这是人类观测到的第一个河外星系(即银河系之外的星系)。在以后的观测中,哈勃发现,银河系之外远远不止一二个星系。在发现第一个河外星系之后,又经过十年的努力,天文观测的视野扩展到了5亿光年的范围,即用光的速度旅行,须走5亿年的时间,而光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这一观测距离在当时看来是足够大的。
在对众多的河外星系进行观测后,天文学家发现,几乎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距我们越远的星系离我们而去的速度越快,如观测到室女座星云正在以每秒1000公里的速度离开我们,在当时的天文学家看来,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
这些星系为什么会离我们而去?我们的宇宙从哪里来,又要向何处去呢?许多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提出,如果把时间退回许多年以前,宇宙的所有物质都挤压在同一个点上,他把这个点称为“宇宙蛋”。宇宙蛋突然发生爆炸,爆炸的物质便形成了后来的星体。
今天,大爆炸的宇宙形成理论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接受,而且这一理论正在不断地得到完善。
宇宙形成于138亿年前,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数,而且各种科学家的观点对这一数值有不同的认定,但差别不大。因此,并不妨碍我们的阐述。
这一时间至少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得以确认,第一种途径是根据对星系退行速度的观测,如果倒退至138亿年前,宇宙可以归于一个原点;第二种途径是对宇宙最古老的恒星进行研究,发现各个最古老的恒星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星团,根据其年龄并进一步推断都接近于138亿年,这是宇宙最初形成的第一代恒星;第三种途径是针对原子衰变的特点,按照原子半衰期的规律对最古老原子的年龄进行检测的结果。
人们通常对宇宙起点的描述是宇宙开始于一个原始原子,这个原始原子比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原子还要小得多,直径仅为10⁻³³厘米,它的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具体测算,温度为10³²K,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⁹³克。这个原始原子在138亿年前突然爆发了,它爆炸形成的空间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它爆炸的碎片便是今天宇宙中的星系、恒星与各种物质。
事实上,上述描述至少是不准确的。我们今天的宇宙学是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按今天的科学理论我们对宇宙的形成一直可以倒推至爆炸后的10⁻⁴³秒,这一时间称为普朗克时间,这一时刻的宇宙尺度、温度与密度就是上述的数字。我们通常以这一时刻的状态作为宇宙的起点实际上是非常武断的,在这一时刻之前宇宙肯定有它的“零时间”,也有它的奇点,只是按现有宇宙理论无法描述普朗克时间之前的宇宙罢了。
要真正理解对宇宙的描述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它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放弃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经验,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置身于其中、时时刻刻都在感知的一切。
从几何的角度看,点是0维的,线是1维的,面是2维的,立体是3维的,我们在初中就了解这一切,随意便可以想像点、线、面、立体是怎样的形状。然而,时空则是4维的,我们能够感知它,但却想像不出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当然,一定有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们会说时间不就是始终如一地自然流淌吗?宇宙不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空间吗?之所以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们被自己的经验迷惑了。
根据现有宇宙理论的理解,在大爆炸之前什么都没有,是138亿年前大爆炸的那一刻才同时有了时间和空间,于是时间一直流淌到现在,宇宙空间一直膨胀到今天。
肯定会有人问,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也许没有物质和生命,但时间总应该还是有吧?回答是否定的。时间只是开始于大爆炸的那一刻,大爆炸之前并没有时间。那么,大爆炸形成了宇宙星系与物质,在大爆炸之前至少应有虚空的空间吧?不然大爆炸的碎片怎么飞得出去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大爆炸那一刻同时有了空间,宇宙膨胀有多大,空间便有多大。一定还会有人问,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呢?宇宙的边缘与什么交界呢?回答是宇宙只有大小,没有边缘,也不与任何东西交界(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其他的宇宙,由于时空是4维的,因此,其他的宇宙我们是看不见的)。
在通过天文望远镜对星系观察时我们发现,距我们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站在任何一个星系的任何一个星球上观察宇宙空间,其结果与我们在地球上的结果都是一样。正如吹气球时我们发现,在气球上的任何一点观察,距这一点越远处相对这一点离去的速度越快,固定任何一点观测都容易使人产生自己就是中心的错觉,但实际上任何一点都只是普通的一点。
138亿年前的那个爆炸是开天辟地的爆炸。大爆炸之初,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四种自然力(即强力、弱力、电磁力与引力)是统一的,随着宇宙的降温与膨胀,这四种力开始分开;与此同时,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性开始出现,物质比反物质略微多一点点。这是宇宙的极端混沌状态,在这个混沌的空间中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湮灭为光子并产生能量,这种湮灭有中子与反中子的湮灭,有质子与反质子的湮灭,有电子与反电子的湮灭,也有中微子与反中微子的湮灭。今天,光充斥于整个宇宙就主要是大爆炸早期的产品,而这场大湮灭之后剩下的少许物质便是今天我们的宇宙星系。
大爆炸3分钟后,宇宙温度降至10亿K,这时,质子与中子相互结合为原子核,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1小时,当宇宙温度降至1亿K时,这样的核合成便结束了。根据理论计算,在核合成的产品中,氢约占3/4,氦约占1/4,极少的锂、铍、硼总共所占比例还不到百万分之一,今天的天文观测已初步证实了这一理论比例。
此时的宇宙虽然充满着光子但并不透明,因为同时存在于宇宙中的还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它们阻挡了光子的穿行。大约30万年后,宇宙的温度降至3000K,电子的运动已经不那么剧烈,于是,氢核俘获一个电子变成氢原子,氦核俘获二个电子变成氦原子,锂核、铍核与硼核也各自俘获了相应的电子变为原子,在没有了电子的阻挡后,被解放了的光子使宇宙变得一片光明,宇宙结束了它的混沌时期,从此变得通透。同时,宇宙也由以辐射为主的时代进入到以物质为主的时代。
上世纪的6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两位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调试射电天文望远镜时,发现有一种极冷的光占据了整个宇宙天空,它包裹着每一颗恒星、每一个星系,充斥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光不能用光学望远镜看到,只能通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它对应的温度为3K。我们知道,0K即绝对零度,是理论上的最低温度,为-273℃,3K这一温度正是从理论上计算的大爆炸的余热,那充斥于整个宇宙的冷光则是大爆炸之初遗留下的原始之光,是宇宙混沌初开时所留光子的遗迹。由于138亿年过去了,宇宙在经过极大的膨胀后,最初的光子散布于整个宇宙,已经变得十分稀疏,使得每立方厘米只有几百个光子,即相当3K的温度,它均匀普遍地存在于整个宇宙,称为微波背景辐射,或者背景辐射温度。这两个工程师的意外发现正是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最有力证明,他们两位也因此获得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宇宙顺着大爆炸的力量继续向外膨胀的同时,原子由于引力的作用开始凝聚到一起,从而形成巨大的云团;在大爆炸2亿年后,原子已被压缩得足够紧密,恒星诞生了。而此时宇宙的普遍温度,即背景辐射温度已经降至30K,宇宙已经由之前的黄色、红色,这时变成了像今天一样的黑暗天空,只有点点星光在闪烁。同时,星系也开始形成,大爆炸138亿年后的今天,宇宙还在顺着大爆炸的力量向外膨胀。
二、宇宙与银河系
毋庸置疑,银河系也是大爆炸的产物,但是,关于银河系的具体形成过程却没有像对宇宙形成那样有比较一致的观点。一般认为,在宇宙形成后不久,一团巨大的原子气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到了一起,由于这种引力足够大,使它们能够从宇宙单纯的膨胀力中相对独立地封闭起来。与此同时,仍然是因为引力的作用,在这一巨大的相对独立的封闭气团内部,又产生了许多小一些的独立封闭气团,这些小一些的气团在引力作用下变得越来越紧密,以至于内部温度越来越高,大约在宇宙形成2亿年后,它们通过自己的引力相继点燃了其中的氢原子核,巨大的热能使气团熊熊燃烧,这就是第一批恒星的诞生。而包裹着亿万颗恒星的那个原始大气团因此也就演变成一个巨大的星系,这便是我们的银河系。
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银河系是一个旋涡状星系,由大量的恒星组成,有人将它比作运动员投掷的铁饼,呈圆形,厚度比较薄,中心是凸出的。沿直径方向,其中心我们叫银心,银心外围凸起部分叫核球,然后再是银盘和银晕。
银河系的核球呈扁球状,直径大约1.6万光年,厚约1.3万光年,是恒星密集区,充满了浓厚的星际物质和星云。根据观测,核球中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判断的依据是核球中心有强烈的宇宙射线的辐射,这是黑洞吞噬天体留下的证据。
核球外围恒星较密集的区域称为银盘,银盘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3000-6000光年,靠近中心区域厚,靠近边缘区域薄。包围着银盘呈球状体的称为银晕,银晕的直径约10万光年,这是恒星稀疏区,主要由一些年老且贫金属的恒星与星团组成,这里,有些恒星已经衰老到生命的最后时期,那些质量大的衰老恒星则以超新星爆发的方式将内部合成的重元素抛散出去,它们降落到银盘上,成为新的恒星系统形成的“材料”。
银盘中央平面称为银道面,银盘为旋臂结构,旋臂由里往外延伸,大体与银心对称。旋臂是星系尘埃较密,年轻、明亮且富金属恒星较多的区域,也是恒星诞生的场所。银河系的银盘共有四条旋臂,即猎户座旋臂、英仙座旋臂、3000秒差距旋臂和人马座旋臂,目前,我们的太阳系就是在猎户座旋臂中。太阳距银心2.7万光年,偏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绕银心旋转,其速度为每秒220公里。即使如此之快,但绕银心旋转一周也需约2.5亿年,因此,我们称2.5亿年为一银河年。
正常用肉眼观察天空,并不能看到银河系的旋涡状星云,也看不到其旋臂状结构。在夏夜晴朗的天空,我们只能看到一条明亮的星光之河横贯天穹,这是因为我们置身于银盘中,只能侧面观察银河系,因此银河系在我们的眼中便是长带状的了,且在人马座附近有一片星光特别明亮和密集的区域,那就是银河系的中心核球的位置。
大致估计,银河系中有约2000亿颗恒星,宇宙中又有约3000亿个星系。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如此多的恒星与星系,靠人去数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极而言之,今天全世界所有的人数一辈子也数不过来宇宙中的恒星。事实上,恒星与星系的数量是“称”出来的,它是根据恒星与星系的运转规律计算得出的结果。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在宇宙中是一个比较大的星系,它并不孤独,在它周围围绕着10多个较小的星系,这些星系少则有几十亿颗恒星,多则有几百亿颗恒星,另外还有一些仅几百万到几亿颗恒星的矮星系,银河系用自己的引力统治它们,并左右它们的行动。与银河系为伍的还有比银河系更大的星系,在这个统一的队伍中,银河系只能算是老二,老大是仙女座星系,它由将近10000亿颗恒星组成,也统治着10多个小的星系。另外,在这个队伍中还有一些比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小的星系,并不受两个星系的统治,但它们都有着内在联系,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巨大天体系统,我们称这种天体系统为星系团或者星系群。
银河系所在的这个独立的天体系统较小,只有30来个星系,称团还不够格,只能称为群,全名为本星系群。距本星系群较近的星系团有玉夫座星系团、M81星系团和室女座星系团。
在宇宙中星系团(群)确实是具有自己的独立性,我们知道,星系之间都各自远离而去,但作为本星系群的成员则不是这样,除了那10来个围绕银河系运动的伴星系之外,离我们200万光年的仙女座星系,则是以大约每秒120公里的速度驶向银河系,按此计算,大约30多亿年后它将与银河系相遇。
在宇宙中,星系团(群)还算不得天体系统中的巨无霸,比星系团(群)更大的天体系统是超星系团,这是当之无愧的大型天体系统。超星系团又称二级星系团,是由许多聚集在一起的星系团组成的星系集团,我们所在的本星系群属于本超星系团,玉夫座星系团、M81星系团和室女座星系团都属于本超星系团的成员。本超星系团包含有约50个星系团和星系群,总数达数千个星系,是一个扁平状的巨大的星系团集团,本星系群只是它的一个边缘的成员,它的中心远在约6000万光年之外的室女座星系团,我们银河系正是围绕着室女座星系团的中心运转的,大约1000亿年运转一周。
距本超星系团较近的超星系团有距我们约2.5亿光年的双鱼—英仙座超星系团和距我们约5亿光年的武仙座超星系团。超星系团之间是极其空虚的广袤空间,在上亿光年的巨大范围中,连星际物质都极其稀少,更不说任何天体了。
比超星系团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称之为总星系。由于人类今天能掌握的观测手段还十分有限,因此,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还远不是宇宙的全部。
2016年3月,哈勃望远镜观测到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遥远的一个星系,即GN—211,又名婴儿星系,距地球达134亿光年。这是十分令人振奋的纪录,因为这一纪录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十分遥远的距离,同时告诉我们的还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时间,因为光在行走的过程中不仅产生距离,且带来的是过去的信息,134亿光年既是那个遥远的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也是那个遥远的星系在134亿年前给我们发过来的古老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婴儿星系并不是今天的星系,而是134亿年前的星系,而今天的婴儿星系,肯定早已不是我们今天观测到的这个样子。要知道,理论的宇宙是138亿年的历史,这意味着宇宙诞生仅4亿年后的星系我们都能够观测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继续改进我们的观测技术,最后将所有的宇宙尽收眼底呢?实际上从理论上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终极目标的,因为自然界最快的速度为光速,哈勃定律告诉我们,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离我们而去的速度越快,今天我们观测到的最远的星系已经在接近光的速度离我们而去,更远的星系离我们而去的速度更快。一方面它们接近光速离我们而去,一方面它们的光以光速向我们发出,这两个相反的速度相互抵消,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样,不可能跑出实际的距离,因此,最远的宇宙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穷尽。
在了解了宇宙的宏观结构后再让我们回过头来了解宇宙的微观结构。在宇宙演化的历史中,我们所处的时期为宇宙的恒星时期,根据理论计算,这一时期还应持续上百万亿年的时间,恒星时期宇宙微观结构的主角自然就是恒星,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就是一颗普通的恒星。我们遥望满天的星星在天空中闪烁发光,那些都是恒星在燃烧。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恒星其实很少,只有6000多颗,而宇宙中的恒星数量却是我们所看到的许多亿亿倍。很多恒星已经死亡,它们变成了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再也不能够燃烧。
恒星并不是静止的,就像太阳围绕银心运行一样,其他恒星也依一定的规律在运行。恒星也不是孤独的,它的家族中有一大帮成员,首先,行星受恒星的引力所统治,我们地球就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是属于太阳系的一员。而围绕行星运转的天体我们称其为卫星,卫星也是恒星家族的成员,但直接统治它们的则是行星,它受行星的引力作用,被行星所左右,月球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并不是恒星体系中最小的天体,除卫星之外,受恒星引力作用的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陨星以及星际介质,它们都包括在恒星的星球家庭之中。
恒星与恒星之间也不是完全真空的,其间有星际气体与尘埃、宇宙射线和粒子流,以及星际磁场,这些物质我们统称为恒星际物质。恒星际物质极其稀薄,且分布不均匀,在天文观测中常常发现太空中有一些集中的云雾状天体,我们称这些云雾状天体为星云,这是恒星际物质比较集中的区域。
恒星在星系中也不是均匀分布的,在星系的中心区域恒星的密度都较高,边缘区域密度都较低,正如银河系的核球就是恒星密集的区域,银晕则是恒星稀疏的区域。不仅像银河系这样的旋涡状星系如此,椭圆星系、盘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无一例外都是这样。
恒星在星系中的分布密度除了上述规律之外,星系中的一些恒星还利用引力的相互作用形成星团,它们少则数万颗,多则上千万颗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的恒星系统。星团可以分为球状星团和疏散星团,都是星系的组成成员,隶属于星系家族。
在宇宙中,暗物质和暗能量远多于可见物质,据推测,可见物质只有宇宙物质的5%,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凭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我们对这些暗物质和暗能量还知之甚少,但却能够判断它的存在,如旋转星系的旋转速度比理论速度要快,这就说明有我们看不到的物质在加速它们的旋转。还如,宇宙的膨胀速度要比理论速度快,这就说明有暗能量在发挥作用。
三、太阳系与地球
要了解太阳系与地球,先让我们从太阳系与地球的形成说起。在银河系以及其他的宇宙空间,时刻都有新的恒星形成,天文观测不仅证实了这一事实,而且也从其他恒星的形成中可以推测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普遍认为,太阳系形成之前是一团灰色的云团,这一云团由大量的气团和尘埃组成。一般认为,这是由一颗比太阳大十几倍或者几十倍的大恒星爆炸后的遗留物,起初这样的大恒星爆炸后抛出的物质温度极高,在经过许多年后,这些物质开始慢慢冷却,颜色变暗。由于物质固有的引力,这些物质慢慢聚集到一起,变得比较集中,特别是中心部位变得越来越紧密。同时,也是通过引力的作用,中心部位的温度愈来愈高,密度愈来愈大,这就预示着一颗新的恒星将要诞生,这样的恒星诞生过程对于宇宙是习以为常的。
当这个气团的中心变得更加紧密后,终于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其核心部位的温度达到1000万度以上,剧烈运动的氢原子核终于有能力冲破电磁力的束缚发生激烈碰撞,核聚变发生了。核聚变的巨大能量产生的光和热向四周发散,一颗新的恒星就此形成,这就是我们的太阳。从太阳系目前拥有的重元素分析,太阳应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恒星。作为一颗恒星的太阳,其年龄应从它发生核聚变的那一刻开始算起,距今已有约50亿年。
在作为恒星的太阳形成的同时,它周围的行星也在形成,最初的过程是在形成太阳系云团的较外围地区有无数的小型行星,它们较大的直径达上百公里,较小的直径仅有数百米,其数量之多数以亿计。同时,除这些小行星之外,还有大量的岩石碎块与冰块。
由于小行星非常多,它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碰撞,有些碰撞会产生粉碎性爆炸,而另外一些较小的小行星在撞击较大的小行星时,则被较大的小行星所吸纳,使其变得更大。这样的碰撞持续了许多年,终于有一天,有一颗小行星变得足够的大,使之可以鹤立鸡群地存在于一片比它小得多的小行星之间。这颗小行星用它的引力使周围的小行星更加频繁地撞击自己,与此同时,自己则变得更加强大。这样的碰撞又持续了许多年,终于一颗可以被称为行星的星球诞生了,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的星球,是在46亿年前诞生的。以后这样的撞击越来越少,逐渐趋于平静,地球进入了稳定期。
太阳系一共有八颗行星,外围最近的一颗为水星,然后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距地球的平均距离38万多公里。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除水星和金星之外,其他六颗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其中卫星最多的是木星,已确认的卫星达79颗,居次位的土星,经确认的卫星也达62颗。
太阳系除了有八大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矮行星和大量的小行星和彗星。另外,众多的陨星与行星际介质也是太阳系家族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太阳是太阳系家族中绝对的家长,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5%,所有八大行星的合计质量只占不到0.135%,行星的卫星、彗星、小行星、陨星以及行星际介质仅仅只占太阳系质量的0.015%。
依靠目前的科学技术足以证明,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有智慧生命,其他所有的星球都不具备智慧生命孕育与生存的条件。通过进一步对智慧生命形成条件进行研究,有一个结论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太阳系中真正称得上创世纪的奇迹就是我们人类的出现,它的神奇与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作为一颗恒星的太阳,因为宇宙中的恒星数不胜数,但适合孕育智慧生命的恒星体系却少之又少。
一、人类是进化的产物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肯定地说,人类是进化的产物,是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的生命奇迹。
人类和猿类源于同一祖先,人类最早的祖先出现在非洲,人类的近亲为类人猿,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都与人类曾经有过共同的祖先。
人类的远祖可以追溯到3000万年前的埃及猿,大约在1000万至2000万年前,人类与现生猿开始走向两条不同的进化道路,一支发展成现代人,一支发展为现代猿。
但是,埃及猿还远远不能称之为人类的祖先,最早跨入人类门槛,真正可以称为人类祖先的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生活在非洲南部,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其脑量约为现代人的35%,比黑猩猩脑量高出20%以上。
早期的南方古猿分两支,一支为粗壮型,一支为纤细型。粗壮型在更新世中期被进化规律所淘汰而灭绝,纤细型则进一步进化,成为了人类的祖先。粗壮型一支的进化是肢体向粗壮、强大方向发展,以此适应生存的环境;纤细型一支的进化则是向增加脑量的智慧与灵活方向发展,以此适应生存的环境。事实证明,头脑的智慧超越了肢体的强壮,而更利于适应环境。
目前公认的南方古猿化石仅发现于非洲。为什么人与猿在进化的道路上会分道扬镳呢?在对非洲与阿拉伯半岛的考古发掘中,得出如下结论:
东非大裂谷从南到北在地理上将东部非洲分为两半,一系列的峡谷和湖泊形成的天然屏障,使得分属于东、西两侧的生物很难越过这一界线,形成了两个独立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位于西部的古猿比较适应湿润的树丛环境,这里雨水充沛,食物丰富,不需要很多的付出就能够生存下来,它们演化发展为今天的现生猿类。而生活在东部的古猿,由于环境恶劣,气候干燥炎热,食物稀少,必须付出许多倍的努力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所需,它们不仅要防止大型食肉类动物的攻袭,由于这里火山频发,还要时时提防火山突然喷发带来的灾难,因此,大部分因不适应环境灭绝了,而一少部分在与环境的抗争中不断进化,最终踏入了人类的门槛。因此,人类是在与最恶劣的环境的抗争中沉淀下来的极少数的优胜者,是适应环境的最强者。
在距今190万年到165万年间,出现了一批最早能制造工具的原始人,称之为“能人”。
能人的化石是1960年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之后又在非洲东部的其他地区发现了能人的化石。能人具有比南方古猿大得多的脑容量,可达到现代人脑量的50%以上,其总的形态和沟回与人的性状也相似。能人已经可以普遍采用简单的石制工具袭击野兽,切割皮毛,捣碎坚果,而且很有可能已经具备了语言交流能力。
比能人进化等级高的是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于1891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岛的特里尼尔附近,之后,世界其他地区也相继发现了直立人化石,在世界各大洲中,除美洲和大洋洲之外,非洲、亚洲、欧洲均有发现,如中国的北京猿人、蓝田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
直立人生活在距今200万到20万年之间,其脑量已经达到现代人的60%以上,能够打造很精致的石器工具。
直立人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能够使用火,对火的使用不仅使猎到的兽肉更具美味,使一些本不能食用的东西变得可以食用,还可以防止野兽袭击,而且可以保证冬季御寒。人类能够最终从动物界彻底分化出来,进化成完全意义的人,火的使用是非常关键的。
比直立人进化等级更高的是智人。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30万年前到10万年前,晚期智人则始于10万年前,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智人。
另外,在距今大约12万到3万年前,在欧洲和西亚生活着一个进化等级较高的人种,称为尼安德特人,这是因为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典型化石类型而得名,尼安德特人也简称为尼人。尼人与我们现代人在生物学的分类上虽然都属于人科人属,但并不属于同种,尼人属于尼安德特人种,我们现代人属于智人种。但根据近年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大部分现代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尼人的一些基因,这就说明现代人与尼人曾有过性的接触。虽然3万年前尼人就已灭绝,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代人也延续了尼安德特人的信息。
二、人类进化的特点
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进化的产物,但是,人类却与其他所有的动物走了一条决然不同的进化道路。在严寒的冰期,自然进化出了披毛犀、猛犸象,使犀牛与象类动物身上披上一层厚厚的皮毛,以抵御寒风的肆虐;为了适应披毛犀、猛犸象等普遍生存的食草类厚皮动物,猫科类食肉兽中分化出了剑齿虎;为了让羚羊躲避食肉类动物的追杀,自然赋予了它们迅速奔跑的能力;为了让鹿吃到树上的叶子,在鹿类兽中分化出了长颈鹿;为了保护自己,刺猬全身长满坚硬的毛刺;为了便于伪装,变色龙能够随周围颜色的变化而变换自身的颜色……
然而,人类与所有动物进化的方式截然不同,其进化是从脑开始的,他们对一切环境的适应是以他们的脑决定的(相对于脑的进化,其他方面的进化则次要得多)。从最初进化的起跑线算起,人类在不到1000万年的时间内,脑量增加了近三倍,得关键者必独秀群类,一旦这一进化过程得以完成的时候,人类成为地球上的主宰就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
一、从蛮荒到文明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大约在3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学会了使用石器,大约50万年前又学会了对火的使用,由于使用了火,因而扩展了人类的食物范围,也使人类的祖先能够战胜寒冷,并走出气候温暖的非洲低纬度地区,走向亚洲、欧洲,以及澳洲和美洲。
人类的迁徙是为追逐食物而走的,而且是以群体的方式不断地转移,这一过程非常漫长,大约5万年前才到达澳洲,大约1.5万年前才到达美洲。
人类的群居规模一直比较小,群居的组织以原始公社的形式存在,任何人在获取食物后都要提供给集体享用,任何人也有权享用其他人获得的食物。
由于人们对生活的需求非常简单,也就是基本的食物,而此时分布于世界的人类数量很少,要达到这一基本需求并不十分困难,因此,人们的闲暇时间并不少,只要获得了相应的食物后,剩下的时间便可供人们休息和娱乐。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比现在的人类要幸福和轻松。
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第一次重大改变,是在约1万年之前,由于这时人类在制作石器上工艺越来越精细,石器的制作方式从过去的打制,普遍改进为磨制,因此人们称这一时期为新石器时代。
但是,人类的最重要变革并不在于此,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掌握了植物与动物的驯化技术,固定的种植与喂养生活比迁徙式的采集生活要安全,而且更有保障,于是人们便定居了下来。这一次生产方式的改变,后来称为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定居下来的人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了村落。相对于采集生产方式,种植和养殖方式的土地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村落的规模可以扩展得比较大,远远超过了采集时期的人类群体。
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使人们能够有较多剩余的产品可供贮存,于是就引来了抢夺和战争。为了抗击外来的入侵,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村落便组织了起来,组成了部落,这就使得人类社会的组织规模大大扩展了。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人们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铜,以后在铜中加入一些少量的添加物,可以使铜的性能变得更好,如加少量的锡就是青铜。。
陶器和织布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灌溉与水利工程也随即产生,6000多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埃及,就有了完备复杂的农业灌溉系统。
至少可以说,在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带始终属于欧亚大陆,同时还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地区(除有特别说明外,在本节我们统称北非)。由于撒哈拉沙漠与尼罗河上游大片的沼泽阻隔,北非与欧亚联系更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除有特别说明外,在本节统称南部非洲),则与文明中心的欧亚处于隔绝的状态。处于更加隔绝状态的还有美洲与澳洲。
古代的欧亚大陆与北非集中了人类达90%的人口和所有最先进的文明,在清点最主要的古代文明时,在这里先后出现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以及地中海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值得提出的是,欧亚大陆的北面,在东起中国的东北部,西至欧洲中部的匈牙利平原的广阔区域,是无垠的大草原,在这里生活着许多文明之外的游牧民族。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只要一有机会便会南下掠夺文明地区,他们毁坏建筑,杀戮生灵,因此是文明的破坏者。但是,他们又是文明的传播者,因为他们把东方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西方,也把西方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了东方。
各古代文明的产生时间有先后之分,且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只是间接的,尤其是中华文明远在东方,受其他文明的影响更少。由于距离遥远和交通不便,文明的基本原则经过许多年后才从一地传到另一地,正是接受了这种基本原则,也仅仅只是接受了基本原则,各大文明便相继发展起来,但又各有特色。
任何文明总是在不断的破坏与重建之中,这种破坏力量主要是战争,也有地震、火山这样的自然灾害,但这只是很次要的力量。
有些文明被破坏后再也没有重建,如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它被毁灭得几乎不留任何痕迹,以后的希腊文明也没有接受它的多少影响。还有一些文明曾经被多次破坏,又多次重建,重建的文明受到之前文明的一些影响,但内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文明,在经历了多次破坏、多次重建后,却一直不间断地延续了下来,具有这种特点的只有中华文明。
二、文明的脚步
古代文明只能算是初级文明,人类文明建立之后并没有停止向纵深发展。且文明在向深度发展的同时,也在向广度发展。当古代文明形成时,这些文明区域就如同一个个孤岛悬于世界各地,文明区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未开化之地。这些文明“孤岛”就像星星之火,不断地燃烧扩大,影响它周围的地区,最后文明连成了一片。这一时期学者们称为古典文明时期。
在这里,还是以欧亚大陆与北非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我们知道,在各大文明区域,早期形成了一系列的城邦小国,这些小国都觊觎别国的财富与资源,小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强者更强,弱者则被吞并,于是国家规模越来越大,小国的对抗变成了大国的对抗,文明的区域也因这样的战争不断扩大,连成了一片。
首先使中华文明连成一个整体的是秦始皇。早期的中华文明只限于黄河中游附近的很小的区域,文明不断地向四处扩散,并形成了许多小的诸侯国,它们名义上属于周朝,事实上周朝能控制的范围只有自己附近很小的区域,到公元前3世纪,通过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只剩下七个较大的国家,其中以由边缘部落发展起来的秦国的实力为最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用十多年时间灭亡了其他六个国家,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印度文明的统一是由孔雀王朝完成的,在阿育王时期,发动了一系列成功的征战,最后使印度文明连成一片。在以后的历史中,相邻的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各自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同,印度的分裂总是多于统一,而中国的统一则多于分裂。
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希腊文明属姊妹文明,又是希腊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包围了整个地中海。它的形成最早源于亚平宁半岛上罗马城邦国家的兴起,经过几百年的战争,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战争,罗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国家,形成了庞大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与和它同时代的属中华文明的汉王朝大小、势力相当,成为一西一东两个强大的文明核心。
在公元前一千纪的中后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思想飞跃期,由于各大文明区域都遇到了大的动乱,连续数百年的战争,以及文明区域的长期分裂,导致人们对宇宙、人生,以及理想社会、理想政府和理想伦理道德观的思考。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十分杰出的思想家,正是他们的思考,促使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人类社会在这些思想导师的指引下,产生了理性的飞跃,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直到今天也牢固地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深处。
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的500年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如老子、墨子、孔子和孙子这样的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印度的佛陀与中国的孔子处于同一时代,他出生时,正是印度社会格局发生大的变化时期。佛陀看到了人的老、病、死之苦,这一切促使他产生了对人生的痛苦思考,并创立了佛教。
同时期,希腊的思想家则以理性主义取代了宗教的神秘主义,他们的哲学思辨首先从对自然的认识入手,运用理性,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由此,出现了一批卓越的理性主义思想家和科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
在思想史上,稍后还发生了一件影响非常深远的事,那就是在公元1世纪初,由耶稣创立了基督教。
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这一时期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但是,有两次战争是不能不提的,因为它们对整个人类历史都具有影响。
一次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东征。亚历山大在继承王位后,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基本统一了希腊,而后发起了对强大的波斯帝国的战争。他的征服势如破竹,国家规模与军队数量比马其顿大得多的波斯帝国,在亚历山大的铁蹄下土崩瓦解。亚历山大在向南征服埃及后便向东推进,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
亚历山大十分崇尚希腊文明,曾决心将希腊文明传播四方,然而,在他征服之处,却深感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毫不逊色于希腊文明,甚至有其更加过人之处,于是,他从一个文明的推销者变成了一个文明的交流者。
另一场战争就是东方的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匈奴是中国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长期骚扰南面的中华帝国,汉武帝利用自己强盛的国力,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匈奴受到极大的削弱,其后不久一部分匈奴归顺了汉朝,另一部分逃向大漠深处。正是匈奴的逃亡,引发了世界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这次民族大迁徙经历了数百年,并最后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与进程。
当时,生活于欧亚草原上的民族很多,这些民族都非常强悍,匈奴是其中最具实力的一支,匈奴在向西迁徙时必然要占领其他游牧民族生存的空间,在无法与匈奴抗衡的情况下,这些民族只好继续向更西迁徙,再占领别的游牧民族的地域。欧洲的中部到东部草原生活着日耳曼人的许多部落,在民族大迁徙中,这些日耳曼人最后被压缩到罗马帝国北部的一个不大的区域,他们只要有机会便南下抢劫富有的罗马人。
这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强大,日耳曼人抢掠的机会较少。西罗马帝国则正在衰落,随着日耳曼人的多次入侵,于476年最终被日耳曼人占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历史学家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分界线,把之后的约1000年称为中世纪。
三、东方的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继续生存了近1000年,在这1000年中,拜占庭努力延续罗马帝国的辉煌,尤其是在查士丁尼时期,曾试图重新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域,而且很有成效。但从整体趋势看,拜占庭一直是走下坡路的,它的统治范围越来越小,国力也越来越弱,并于1453年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欧洲则主要由蛮族统治,在他们的统治下,几乎破坏了所有欧洲的古典文明,继承下来的只有罗马的宗教。这一时期,欧洲社会一盘散沙,分裂成许多小的国家,宗教权威凌驾于王权之上,处于主导地位。在文明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宗教神权又极其严格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欧洲被带入文明的荒漠,因此学术界称这一时期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是,笼统地说世界的中世纪都是黑暗的,那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在这一时期缺乏创造力的只是西方,相反,在东方则是文明的兴旺时期。如我们习惯所称的阿拉伯数字是这一时期由印度人创造,并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阿拉伯人还吸收了印度和希腊人的数学成果,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数学成就,特别是代数。在医学和天文学上阿拉伯人也有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果。
中世纪文明成就最显著的是东方的中国。这一时期,全世界的大多数科学技术成果都出自中国,尤其是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对于人类的贡献最大。
中国的四大发明很快传给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以后又由他们传到了欧洲。
当然,上述科学与技术的创造与发明,远不是中世纪东方文明发展的全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东方世界都有诸多的成就。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是中世纪很具影响的事件,穆罕默德不仅创立了伊斯兰教,并通过战争与传教两种方式推动伊斯兰教的传播,进而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而他的继承者继续推进伊斯兰教的传播,扩大阿拉伯国家的疆域,最终形成了一个跨欧、亚、非三大洲,包括了各种不同地域的空前规模的庞大宗教国家。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与基督教形成了冲突,在1096年至1291年间,两大宗教进行了一场长达近200年的宗教战争,这就是著名的十字军东征。
公元13世纪初,中国北部草原上崛起了一个十分强悍的游牧民族,即蒙古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征服采用了残酷的恐怖战术,弯刀所指攻无不克,所向披靡。蒙古人最后建立的帝国具有空前的疆域,它东起中国,并包括朝鲜,西至波兰和波罗的海,西南到达了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湾,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都包括在疆域范围之内。
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分裂成许多小国,其中以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最具实力,它依靠罗马教皇的支持,经过丕平和查理两代国王的征服,最后建立了一个包括大部分欧洲的帝国,因为在查理后期帝国达到顶峰,史称查理曼帝国。查理去世后不久,查理曼帝国分裂成东中西三部分,这就是以后的德国、意大利和法国,这三个国家在以后的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直到今天。
英格兰的原住民为凯尔特人,以后受罗马帝国统治,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后,英格兰被盎格鲁和撒克逊这两支较小的日耳曼部落占领,之后,盎格鲁—撒克逊便成了这里的主人。
四、世界的历史
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期,美洲人还处在农业革命的初级阶段,他们驯化了100多种农作物,从数量上看并不比亚欧大陆的其他文明少,但农业耕作在其生产方式中只占少量的比例,大部分食物还是依靠采集的原始生产方式。
在这之前,美洲形成了三大文明区域,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以艺术与科技方面的领先见长,有富于想像的建筑与雕刻,还掌握了相当的数学与天文知识。阿兹特克文明在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好战,各部落之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抓获俘虏,以俘虏的心脏祭祀神灵,这是为了保佑战争的胜利,而战争的胜利还是为了抓获俘虏,用俘虏的心脏祭祀神灵,来保佑战争的胜利,从而形成为了战争而战争的恶性循环。在南美境内的印加文明,其文明程度相对最高。印加文明已经形成了帝国,即印加帝国;他们有统一的宗教,即太阳教;对土地、矿藏等实行国有制管理;有统一的征兵与征税。而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则还处于部落阶段。
在18世纪后期,英国人到达澳大利亚时,相比美洲,澳洲的文明程度更低,整个澳大利亚大约有30万土著居民,全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他们只有最简单的工具,如木棒和粗糙的石头之类,社会组织还停留在群体阶段,除了个别用做装饰的穿戴物之外,一般人都不穿衣服。
南部非洲相比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程度要高得多,但是发展却极不平衡。南部非洲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亚欧文明中农业技术与冶铁技术的传入,使这里较早就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而伊斯兰教的传入,更是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相信自己是绕着地球的另一个方向到达了亚洲。虽然哥伦布到死也不知道这是一个误判,但他的发现其意义却是巨大的,不论过去有多少人也认为地球是圆的,只有在哥伦布的地理发现后,才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事实上,是之后的麦哲伦第一次进行了环球航行)。于是,人们开始真正以全球的视野看人类历史,在这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世界是由亚洲、非洲和欧洲这三大洲组成的。因此,学术界普遍认定,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作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世界历史的时代。
世界历史的时代同样是以血腥的杀戮开始的,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美洲开始以抢劫黄金、白银和珠宝为目的,以后则以占有土地和资源为目的,他们以欺骗和背叛的伎俩首先骗取印第安人的信任,而后残忍地杀死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国王和酋长。西班牙之后的其他欧洲殖民主义者采取了同样的杀戮方式。关于到底有多少印第安人被杀,说法差别很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杀死的远多于幸存的,特别是西印度群岛上的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大陆上的许多印第安人的村子也被屠杀得空无一人。
由于美洲的土著人大部分被殖民主义者屠杀,在对美洲的开发中人力的不足凸显出来,于是,奴隶贸易便兴旺起来,欧洲奴隶贩子将非洲黑奴运到美洲获得暴利。奴隶贸易是非常残酷、野蛮的,有资料表明,考虑围捕和运输死亡,保证一个黑奴运到美洲要死亡四人。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员锐减。
向澳大利亚的殖民已经是18世纪后期的事,大批的移民是英国监狱中装不下的罪犯。这些人的到来给土著居民带来了灭顶之灾,他们捕杀土著人就像捕杀野兽一样,90%以上的土著人都被他们杀害了。
随着美洲与澳大利亚的发现,便是西欧各国对外的扩张与殖民,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在海外都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而后起的俄国则在自己的周边进行扩张,事实证明,这种周边扩张比海外扩张更能获得长远的实惠。今天,俄罗斯的疆土世界排名第一,便是几百年中俄国不断扩张的结果。
欧洲人所建立的海外殖民地在长期发展中慢慢形成了新的民族意识,他们与宗主国的矛盾也不断地显现出来。由此,殖民地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首先要求独立的是英属北美的13个殖民地。1776年7月4日,北美宣布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受美国独立的鼓舞,美洲其他地区,以及美洲之外的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浪潮也越来越高,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各殖民地之后纷纷获得了独立。
五、走出中世纪
走出中世纪对于西方和东方的意义完全相反,西欧的创造力在禁锢许多年后突然爆发出来,并因此走到了世界前列,而东方的创造力在一直领先的情况下却神奇般地遭到抑制,慢慢处于落后的位置。
在欧洲,古典文明时期的希腊理性主义思想家的思想与著作被人遗忘了,也失传了。但是,他们的著作与思想却被阿拉伯人拿来学习,并发扬光大。十字军东征时,基督教徒在对穆斯林的征服中,无意发现了原本属于自己祖先的东西。他们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以及欧几里德和托勒密的著作从阿拉伯文再翻译成拉丁文。看到这些理性主义著作,长期被宗教教义禁锢的学者们感到耳目一新,文明的火花重新在人们心中点燃,并最后演变成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
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发起于意大利,之后扩及到欧洲其他地区,它以复兴欧洲古典文明为旗帜,推动了一场反教会神权、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影响非常深远,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吹响了嘹亮的前进号角。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其中有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和科学家等等,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哥白尼、布鲁诺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天主教会的直接冲击,宗教改革起因在于1517年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根据基督教教义,人生来就有罪,为了洗脱人生罪过,就要花钱买教会出售的赎罪券,这实际上是变相敲诈信徒。由于教会频繁地发售赎罪券,引起人们普遍反感。德国人马丁·路德针对出售赎罪券的行为,写出了一系列反对与攻击的文章,并通过赎罪券问题,引出了与罗马教廷解释不同的宗教理念。继路德之后,加尔文与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也提出了新的基督教教义解释思想。
宗教改革运动使天主教分裂为新教与旧教两派,许多人都改信了新教,这对罗马教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宗教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起源于西欧,中心在法国,但很快波及到欧洲其他地区,以及美国。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猛烈抨击神学教条,用无神论来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以社会契约论反对王权神授;用知识和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和偏见;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反对等级特权;并提出了自己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设想。在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了如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格劳秀斯、杰斐逊、潘恩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
启蒙运动直接催生了近代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文明也因此超越东方文明,在近代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主角,并引领人类历史的发展。
启蒙主义思想家设计了一种确保民主与自由的理想政体,这就是行政权、立法权与司法权分立,并相互制约,这种政体也称为三权分立。美国革命所建立的国家是第一个按照三权分立的政体建立起来的现代民主国家。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1789年爆发的法国革命可谓波澜壮阔、气壮山河,它将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并建立了现代民主政权。
法国革命的成功对欧洲震撼很大,对于各国的封建专制政权无疑是一种威胁,于是,欧洲的主要大国便联合起来武力干涉法国革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拿破仑脱颖而出。
拿破仑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欧洲反法同盟先后七次联合起来,几乎包括了所有欧洲的主要国家,共同围剿法国,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拿破仑的军队所向无敌,一度占领大半个欧洲。但是,由于进攻俄国的错误决策,拿破仑差一点全军覆没。在强大的外敌的联合攻势下,拿破仑最后战败。尽管如此,法国革命的巨大影响,以及拿破仑个人的军事才能则长期被人们称道。
就在西方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候,东方则还在延续着陈旧的一切,按部就班地原地踏步。
从穆斯林世界看,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着巴尔干与中东,它貌似强大,而此时已是外强中干,由于它与欧洲的接壤,虽然能隐约感受到欧洲的变化,但自己并没有多少触动。
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一度非常强大,而此时也开始日落西山。再以后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这种内部的分裂,以及处于少数的穆斯林统治者与数量上占多数的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为之后的殖民者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夹在这两个穆斯林大国之间的是位于伊朗高原的穆斯林萨非帝国,17世纪上半叶,萨非帝国在达到其鼎盛时期后,紧接着遭受农民起义的打击,帝国从此走向没落。
最为封闭的是最东面的中华帝国,在这一时期,中华帝国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中华帝国自明朝中前期便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不主动与外部世界交往,甚至连被动的交往都严加防范,拒绝与外通商,严禁国民出海。
而此时处于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也同样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耽误了与西方交流与学习的时机。
六、西方走向顶峰的世纪
开启了海洋时代的西方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种获得利益的手段不论是否正义,却是非常实惠的。而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革命,使得西方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桎梏,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一个有利于生产力解放的思想环境与社会制度基本形成。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再一次降临西方,这就是工业革命。正是工业革命把已经开始引领世界潮流的西方推上了历史的顶峰。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最初是从纺织技术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开始的。而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作为标志,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但是,工业革命的飞跃则是在技术与科学结合之后。工业革命初期,对技术的应用是单纯建立在使用实用的技术发明基础之上的,然而,仅凭经验解决技术问题,只能完成简单、直观的技术发明。当采用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实践后,便可以完成许多抽象和复杂的技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生产力便可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将技术与科学的结合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格局。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一时间被称为世界工厂,英国之后能够称霸世界,完全是受益于工业革命的结果。最早接受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是美国,在欧洲,法国是最早接受工业革命成果的国家。俄国也在对农奴制进行改革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而这时的德国和意大利还处在四分五裂之中。
从1848年到1870年,意大利经历了长达22年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获得独立。德意志的统一则完全归功于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后的德国从一开始便在世界上扮演了一个一流强国的角色。
1492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基本上可以认定各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固定区域内生存。这种情况到19世纪中叶后彻底发生了改变,差不多全世界都成了欧洲人的天下,整个美洲自不待言,虽然大部分美洲国家都已获得独立,这样的独立都是在欧洲人统治下或者在欧洲文化背景下的独立。这种情况在其他各洲也是差不多的。
欧洲人彻底进入亚洲是在最后的阶段,这时,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的印度莫卧儿王朝,通过英国人的武力进攻与不断蚕食,在1849年被完全占领,彻底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此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但国家的凝聚力还是非常强的,而且中国军队对欧洲侵略军采取了拼死抵抗,然而,落后的武器装备终究敌不过坚船利炮。之后,中国虽然名义上还保有独立的外壳,但实际上已沦为半殖民地。而中国周边的藩属国则完全沦为了列强的殖民地。
差不多同时期,在美国炮船的威胁下,日本也被迫屈服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但是,中国和日本虽然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两国在后来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国家策略。日本在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之后猛然醒悟,其明治维新很快收到理想的效果,仅仅只用40年左右的时间便迎头赶上了世界的步伐。
1904年和1905年,日俄之间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日军不论从陆地还是海上都彻底击败了俄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日俄战争是欧洲人第一次败于非欧洲人,它意味着一个非欧洲的国家第一次站在了世界列强的行列。在此之前,欧洲人几乎控制了世界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欧洲人的历史走到了最高的顶峰。
七、现代世界
工业化带来的巨大财富令欧洲人为之振奋,但是,时间刚进入20世纪,大战的阴云就开始笼罩在欧洲上空。英、俄、法、德、意、奥等强国为寻求军事平衡,不断地变换联盟方式,并最后形成了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与德、意、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两个对峙的阵营。它们每个集团都寻求自己的优势以压倒对手,每个国家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对手讨价还价,并随时准备出卖朋友。终于有一天危机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了,战争由欧洲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就当时看,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战争和灾难。
在一战期间,俄国国内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这就是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于1917年11月7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把马克思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许多国家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旗帜曾经红遍半个世界。
一战带来的巨大毁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避免人类再发生类似的灾难,主要战胜国的领袖们商讨建立一种可以制止战争的机制。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提议下,成立了国际联盟,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它的主要宗旨,就是要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国联的成立,是人类利用国际组织制止战争的一次重要尝试。
但是,国际联盟并不能阻止战争,仅十多年后,规模更加巨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战争的空前规模,二战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除了巨大的死伤和毁灭之外,便是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并用于战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顷刻间两座城市夷为平地。如此大的毁灭力量是人类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人们开始怀疑和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会否有一天人类整体都被毁灭于自己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
二战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主要战胜国领袖决定吸取国际联盟的经验教训,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组建新的国际组织。于是,联合国经过精心酝酿后,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但是,联合国刚成立后不久,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军事、政治集团随即形成,并形成对峙之势,双方剑拔弩张近50年,这一时期称为冷战时期。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才宣告结束。
所谓的冷战时期其实一直都是热战不断,二战结束后不久便爆发了朝鲜战争,以后又爆发了越南战争。而其他稍小一些的战争更是频繁地发生在世界的各个地区,联合国在制止战争上,只要涉及到大国在台前或者幕后的利益,就根本无能为力。
冷战之后,全球的不太平似乎根本没有缓解,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一超,中国快速崛起并紧跟其后,另有俄、英、法、日、德、印诸强的局面,只要大国想做的事,联合国都无力阻止,冷战之后的几场主要战争都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
一种新的杀戮方式正在日益频繁地威胁人们,这就是恐怖袭击。恐怖组织采取各种手段,对无辜平民进行大规模袭击,常常导致数百上千人的死伤。这已成为世界的一大新的灾难。
纵观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人类社会的时间周期正在缩短,农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变化论十万年计,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变化论千年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变化则论十年计。今天的世界,以原子能的开发与计算机的应用为突出特点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生物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变得更快,更难以把握,每过几年或者十几年世界就会有大的改变。这种变化反映在人类的个体和家庭,反映在社会的城市和乡村,反映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世界整体格局的全面概貌上。而缩短人类时间周期的原动力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力量。
我们发现,战争与犯罪杀戮时刻伴随在人类的左右,强者欺负弱者的种内竞争的生物进化规律,在人类身上表现无遗;以占有他人的财富为乐趣,以牺牲他人的幸福与生命谋求自己的幸福,成为一条铁定的人类社会规律。尤其可以看出,战争始终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人类社会是在自相残杀中形成的。
对于自然的态度,人类经历了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适应自然,再到主动改造自然三个阶段。人类对物质财富的需求永无止境,对大自然的索取永无止境,对于科学技术的索取也永无止境,即使拥有的财富堆积如山也永不满足。但回头观察自己的所得与所失,我们发现,人类在获得了物质财富的同时,自己并没有获得幸福与快乐,反而心理压力更大,安全感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