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性与威胁


  之前两章阐述了人类有可能遇到的外在威胁,以及已普遍认识到的自我威胁,本章将对人类受到的这些威胁进行总结,以便真正认清危害人类整体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外在威胁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人类的本性无关,与社会制度也无关,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也不论我们以怎样的态度面对,都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这一切。但是,人类的自我威胁则完全不同,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类的本性,同时也决定于与人性有关的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及人类已经经历过的历史等多个方面。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总结人类所受到的威胁时,也就不能不首先认识我们人类自己的本性以及主要的社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深刻地认识有可能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第一节再认识外在威胁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不妨上升一个新的境界来看外在威胁问题,甚至可以跳出外在威胁本身,来关注人类未来的道路,由此获得对我们的未来选择有益的结论。

  一、接受极其偶然的事件

  我们知道,像疾病这样的外在威胁几乎是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的,人类个体的死亡更是必然早晚会降临在每个人的身上,面对这样的威胁,最终只能坦然接受。但是,个体的死亡并不影响整体的生存,相反,如果只有生没有死,人类将不可能长久生存。因为无限增长的人类,早晚会因缺衣少食而灭绝。

  接受人类的个体死亡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道理,即使多数人都不情愿或者害怕死亡,但都会接受每个人在年老体衰后因病去世的现实。然而,只要是正常心态的人,却不可能接受人类整体灭绝的结局,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理所当然地把人类的整体生存价值看得远远高于其他一切。

  通过之前的阐述已经明确,在各种外在威胁中,许多都涉及到人类的整体生存问题,如黑洞吞噬、微黑洞威胁、反物质星球威胁、恒星撞击、独立行星撞击、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宇宙终结、太阳演变为红巨星、大的小行星撞击、外星人入侵以及人类基因退化等等。任何一种外在威胁让我们赶上,无疑都是人类的末日,那么,人类是否真的会有那一天呢?

  可以肯定地确认早晚会降临到我们头顶、且根据今天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无法应对的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外力只有两项,一是宇宙的终结,另一是太阳演变为红巨星。

  根据现有宇宙学理论,宇宙总会有终结的一天,但由于宇宙的终结太遥远了,那是许多万亿年之后的事。同时,今天我们对宇宙的终结给人类带来的灭绝灾难根本无能为力,尽管许多未来学家对于应对宇宙的终结也想出了各种办法,但那些都只是停留在科学幻想的阶段,要实现那些幻想,还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根据,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把问题留给未来比我们更具智慧的子孙们。

  太阳演变为红巨星事实上也是足够遥远的,那是50亿年之后的事。虽然依靠我们今天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防范这样的威胁,甚至在可以展望的很长的未来,也不可能具备这样的防范能力,但我们却可以祈祷,50亿年后的人类应该具有相当高的智慧,通过未来漫长的发展与进化,人类势必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远离红巨星的太阳,在宇宙的其他安全之地建立自己新的家园。

  在太阳演变为红巨星之前,事实上还有两种威胁是有可能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一是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另一是人类基因有可能出现退化。但对于这两种威胁人类却已经具备了防范的能力。一颗能够毁灭人类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在数亿年发生一次,那么,以我们今天的天文观测能力再进一步发展,便可以准确地预报这样的灾难,而我们的核技术、宇航技术以及导弹运载技术,只要稍作发展,便可以挡截或者通过其他办法化解这样的天体撞击。

  人类基因的退化发生的可能也很大。由于长期的繁衍,人类难免不会在有些重要器官上出现退化,从而导致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发生这样的灾难也许是在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后,也许是数亿年后,但早晚一天总会来临。然而,以今天我们掌握的基因工程技术完全可以作出再造人类基因的展望,如果真的出现退化的现象,通过改造人类基因,则可以做到使已经有数亿年生存历史的人类这一物种,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由此可见,我们的未来是极其乐观的。

  但是,这里说在太阳演变为红巨星之前,人类并没有不能够预防的危及其整体生存的外力,这一分析是在排除了诸如黑洞吞噬、恒星与独立行星撞击、微黑洞与反物质星球威胁以及外星人入侵之后的结论。之所以把这一系列威胁因素都加以排除,是因为这些因素要么是纯理论的推测,并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要么是即使现实存在,也是发生机会极其微小的事。这种机会之小,甚至超过了数万亿年一遇,对于在50亿年后便必须搬离地球的人类,是不应该考虑它的威胁的。

  然而,所谓数万亿年一遇只是一种概率分析的结论,不论其概率多么的小,总不能排除这一因素的存在,而且不论概率多么小,甚至数亿亿年才有一遇的事,也有可能刚好是明天或者明年就会发生,这是概率规律的特点。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下一个结论,即那样的事几乎完全不可能,但却不能够说根本不可能,只要概率不为零,就不能排除数亿亿年一遇的事会十二分凑巧地发生在眼前。

  而对于上述所列举的一系列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外力因素,利用今天的科学技术是根本不可能预防和躲避的,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很长时间内,我们也不可能具备防范这种威胁的能力。如果真的那么巧之又巧,人类只能接受这种极其偶然的事件。

  反过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防止那种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外在威胁,大量地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去刻意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与投入,因为,这样的威胁只是从理论上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极其微小的事,在太阳演变为红巨星之前,人类有许多的事需要去做,完全不必劳民伤财地去为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大动干戈。况且,即使动用大量的力量,也基本可以肯定,从根本上是预防不了那样的威胁的。因此,用极其坦然的态度去面对那种概率极其微小,而处置难度又极其巨大的事,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二、确定合理的预警期

  由于一些对人类的生存与幸福有着重大威胁的外力是注定要降临我们头顶的,因此,我们便理应考虑对这些外力威胁的防范问题。那么,在十分漫长的未来,由于出现这样的外力袭击事件只是在极其个别和特定的时间点上,如果为了防范那些数十万年,乃至数千万年甚至数十亿年才会出现一次的袭击,长期一贯地消耗我们的巨大资源,明显是不合理的。况且,要是长期总在准备一件遥遥无期的事,反而会导致人们思想的麻木与大意,更不利于真正实施好对这些威胁的防范措施。

  由此,对于防范那些危及人类生存与幸福的重要外在力量,便应确定一个合理并且保险的预警期,以便在科学合理的时间段内,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针对其威胁的切实有效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预警期必须是合理且保险的。例如,50亿年后太阳演变为红巨星是一个明确无误的外在威胁,这一威胁是关系人类整体生存的,要应对这样的威胁,应留足的预警期可能要在10亿年左右。

  之所以确定如此长的时间,是根据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拥有的一切能力并将其引申后作出的综合判断(也许经过许多年后,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判断会有相应的调整)。理由是,根据人类今天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要避免这种威胁,我们只能作出搬离太阳系、迁徙到其他星球;或者建立巨大的太空人造生存空间;或者将地球推移到一个安全的新的恒星附近的设计。然而,要实施上述设计,利用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是根本做不到的,要完成这一设想,或者要想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技术研究,这种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未来无数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铺垫,其科学与技术的高深程度,远远超出了当今我们已经掌握的一切科学技术知识。因此,要完成这一任务,仅从科学技术的准备时间就要留足亿年以上。

  同时还应考虑,这是涉及人类整体的生存问题,不能够有任何的闪失,所以预警期理应留得尽可能的足够与充分一些。并且,太阳演变为红巨星虽然还有50亿年,事实上,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太阳已经变得不太稳定,它会经常出一些“毛病”,而太阳出一点小毛病地球生态就可能会出大毛病,因此,我们搬离太阳系的时间不能刚好选择在太阳演变为红巨星的那一时刻,而是要在这之前很久,即在太阳还处于稳定的燃烧期时就应该搬离太阳系了。而且,我们说50亿年后太阳演变为红巨星,实际上这一时间的确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还必须留足有可能误判的时间,否则,人类整体就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威胁就完全不必考虑如此之长的预警期了。如应对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对此保持密切的观测,如果发现有小天体可能会撞击地球,只要留足几十年的预警期便可以解决问题。理由是,依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完全可以通过几十年的准备,制定并有效地实施一整套化解这种威胁的方案,比如用宇宙飞船把核弹送上小天体,将小天体的运行轨道改变,也许就是一个很合理的方案。对于这种方案的实施,实际上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关于应对基因的退化而留的预警期,应该确定在人类基因已经开始有明显退化迹象时。基因的退化不可能出现整个群体的同时突变,以整个人类作为考察对象,基因要是出现重大退化,一定首先是从个别人或者个别群体开始的。同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退化到马上就不能生存下去的地步,应该是一个缓慢的不断退化过程。这就给我们应对这样的威胁留下了可供准备的时间。

  目前我们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基因再造技术,再进一步发展,完全可以十分精确、自如地使用这一技术;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一步实施,不需要很长时间,便可以准确地了解人类所有基因的内部结构,以及所代表的遗传信息;加上今天已经掌握了的“克隆”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基因冷冻与保存技术都还可继续发展。有了上述这一切作为基础,应对基因退化的预警期设定在人类基因出现明显退化迹象时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应对地磁的消失要留下的预警期可能需要得长一些,原因是对于地磁消失我们还不能十分准确地预测其具体时间。当然,地磁消失对人类带来的伤害肯定不如太阳演变为红巨星大,也没有小天体撞击地球和人类基因退化带来的危害那么大。而且地磁消失带来的危害不是直接的,也许实施相应的防范计划不一定动用那么多的投入,但预警期则应留得富余一些。

  确定合理且保险的预警期,是充分保证人类生存与幸福的必然要求,预警期留得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幸福价值的实现。

  三、反思深远原则

  第二章中确定了本书全部的研究依据的两个原则,即“最大价值原则”和“深远原则”,其中深远原则是指我们的研究视野力争做到空间尽可能广阔,时间尽可能长远。由此,我们确定了把空间定位在整个宇宙的范围,而时间则定位在从宇宙的开始到宇宙的终结这一跨越亿万年的时间段。

  根据之前的研究及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到,在50亿年之内没有不可避免的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外力因素,而50亿年之内的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外力因素,即使利用现今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稍加发展都可以防范。这就告诉我们,人类完全可以在数十亿年之内,本着平和与坦然的心态,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用在自己现实的切身利益上,因为,需要我们去做的事很多,如果把过多的精力花在那些还遥遥无期的外在威胁上,是一种纯粹杞人忧天、劳民伤财的事,反而会影响人类价值的实现。

  同时,这一结论的明确也特别提示了我们,在外在威胁方面,有足可以供人类长达数十亿年安稳平静生活的时间,这就间接地告诉我们,研究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主要注意力可以从外力因素转移出来,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人类自身的威胁上。

  有上述一系列的结论,再来反思深远原则便会发现,将研究的时间与空间确定得如此之长远和广阔,既不是为了研究我们在未来的亿万年应该做什么,也不是为了研究我们应该深入到宇宙的最深处做什么,而是通过以亿万年的时间长度与整个宇宙的空间广度作为参照与镜子,排除我们不必刻意去做的诸多内容,而最终把立足点放在这样一个现实的层面上:那就是在今天或者不远的将来,我们人类应该围绕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切切实实做一些什么?以及应该谨慎地应对哪些有可能出现的现实问题?而通过上述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深刻、全面、科学的结论。

第二节 人性的弱点

  一、人类进化还不完善

  人类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生命进化的结果,在进化的道路上,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的特点,是人类是以脑的进化作为开始并作为主要特征的,也就是说,是因为人类的智慧使人类得以适应自然,并最终统治地球。

  进一步具体地分析动物进化与人类进化的区别,那么,从进化的角度考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我们可以把动物的进化称为“普通进化”,普通进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肢体,第二是本能。

  首先,动物要想不被环境淘汰,必须在肢体的进化上满足环境的要求,这里说的肢体是除脑之外的所有其他的器官。为了抵御寒冷,动物进化出了皮和毛,纬度越高,动物的皮越厚、毛越长,这是由气候决定的;当被子类植物兴起和繁荣时,许多裸子植物灭绝了,一些以裸子植物为食的动物相继灭绝,因为它们的消化系统不能适应新的食物环境;威胁老鼠和昆虫的因素很多,随时都有可能丧失生命,为了存活下来,它们选择的进化方式是在繁殖器官上,这样的动物性成熟非常早,繁殖速度很快,一次繁殖数量也很多,这就使得它们在经过大量的死亡后还能旺盛地生存下来。

  仅有肢体的进化是不够的,任何动物,即使肢体非常符合环境的要求,如果它对周围的一切反应迟钝、木然,就如同行尸走肉,也必然会被环境所淘汰。那么,在动物的进化内容中,还有一项与肢体进化同等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本能。不论什么动物都有一种本能,这就是求生的反应,交配的反应,以及获取食物的反应等等。

  在适应环境的进化中,动物只有获得这种本能,加上与之相配套的肢体,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本能,就会被淘汰。

  人类在对待环境方面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类能主动去适应环境,有创造和改变环境的欲望,而且能够主动不断增强自己驾驭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不仅有类似动物的普通进化(即包括肢体和本能的进化),还有一种动物所没有的进化,这就是“智能进化”。

  除普通进化之外的智能进化,是人类不同于任何其他生物所独有的进化内容。智能进化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创造力”,第二是“理性”。

  创造力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创造力便集中体现在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驾驭的能力和水平上。

  如动物对食物的获取和享用是最基本和最简单的,它们追逐食物而走,但不懂创造性地获得食物,它们对食物唯一的调味方式是咀嚼,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手段。人类因为有创造力,原始人类在捕猎后就已经懂得烧烤的肉类比生吃味道要好,这种方法还可把许多不能食用的东西变得可以食用。对于食物的获取人类很早就从简单的采集时代走了出来,掌握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手段,使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品种大量增加,可供肉食的动物的生长与繁殖速度也大幅度加快。

  动物完全依靠自己身体的机能,通过季节性调节自己皮毛的厚度与长短以应对气候的变化。而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学会了使用火,在寒冷的冰期,人类身上的毛发没有增多,皮肤也没有变厚,而是依靠火抵御了严寒;原始人类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御寒方式,这就是利用兽皮缝制简单的衣服,因此,可以顶着寒风在野外猎取食物。而今天,各式各样的服装不仅可以御寒和装饰,还是一门艺术。

  动物也有自己的巢穴,但它们建造巢穴完全是本能所为,且它们的巢穴非常简单。人类建造房屋依靠的则是创造力。最早的人类将泥土做成砖来盖房,屋顶则是茅草,而今天的建筑材料千奇百怪,数不胜数,人们将铁矿冶炼成钢材,将石灰石烧磨成水泥,将石英熔拉成玻璃,将岩石锯磨成石材,利用化工手段合成涂料和壁纸,于是,一栋栋装饰精美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空调、暖气则使房间四季如春。

  然而,人类最习惯于将最先进的创造力首先用于战争,在对同类的残杀方面从不手软。人类也习惯于将这种创造力用于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索取,很少考虑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及子孙后代的继续生存。人类在对自然规律的发掘上顽固地坚持勇往直前的一贯精神,却少有考虑科学技术给自己有可能带来的致命报复,也不考虑这样的单向追求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人类的理性进化程度太低所致。

  动物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哺育幼崽,那是动物的本能;动物不食同类,也是自己的本能。理性则是人类独有的智慧,是人类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

  当人们发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因此会带来许多灾难性后果时,各国聚集在一起召开专门会议,并签订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多边协议,这是理性所为;当人们认识到核武器的疯狂发展,必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由此倡导了核裁军谈判,这同样是理性所为。

  但是,人类的理性存在两大失衡现象,这里称为智能进化失衡现象,或者简称进化失衡。

  进化失衡首先表现为人类种群内部的失衡。在人类种群内部,少数人理性程度较高,但大多数人理性程度则较低;这样的失衡还表现在同一人类个体的理性水平波动很大,极不稳定。

  第二大失衡现象就是人类理性的进化速度远远滞后于创造力的进化速度。人类创造力的进化经历过几次飞跃,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学会使用原始工具,尤其是之后学会对火的使用是创造力的第一次飞跃。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从蛮荒进入文明时期,开始了人类创造力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人们习惯地称为农业革命。

  人类第三次创造力的飞跃是在18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三次创造力的飞跃以蒸汽机的创造性应用为标志,蒸汽机以蒸汽作为动力,取代了人和动物的体力劳动,人们看到了机器带来的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以及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轻松与乐趣。由此似乎突然发现,科学与技术对于人类的难以替代的作用,以及潜藏着的巨大财富。于是,从认识自然内在本质入手,发掘一切可供使用的科技力量,以此创造所需要的财富,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这是人类创造力产生更高层次飞跃的内在动力,这次飞跃人们习惯地称为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已经被彻底地改变了,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自有人类以来的几百万年间所创造财富总量的许多倍。我们在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成就自然可以如数家珍,但更值得感叹的是,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无数次突破,并因此带来的世界的巨大改变。

  我们的认识空间最小已经深入到10-10米的原子核内部,最大则可以推广至130多亿光年之遥的宇宙边缘。科学家通过对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发现了一种称为“强力”的力量,这种力可以释放出自然界最巨大的能量,于是,制造出的核子武器轻而易举便可以毁灭一座几百万人的城市;科学家通过对电磁感应现象的揭示,能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作为“信使”,把各种信息在一瞬间传送到万里之外;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核的研究,终于发现一种称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分子,它正是生物遗传基因的携带者,于是,他们让鲜花按自己想像的颜色开放,让动物按自己希望的形状生长……

  从人类创造力的进化来看,经历第一次飞跃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经历第二次飞跃用了1万年的时间,经历第三次飞跃仅仅200多年,而世界发生的巨变却远远超过了之前几百万年人类所创造与改变的历史与自然的总和。

  从创造力的进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飞跃其间隔的时间都大幅度地缩短了,但是,每一次飞跃爆发出来的能量,却远比前一次飞跃所产生的能量大得多。这一点与传统的进化论思想是吻合的,这就是生物的形态级别越高进化就越快。

  然而,创造力只是人类智能进化的一部分,智能进化的另一部分是驾驭这种创造力的“理性”。遗憾的是,人类理性的进化速度与创造力的飞速进化形成鲜明的反差,显得十分缓慢。

  就创造力而言,动物与人类已经没有任何可比性,但从理性而言,人类却保留了许多动物的属性,在一些方面甚至连动物都不如。

  最简单的例子,人类与动物一样保留了典型的种内竞争特性,同类相残是人类最不理性的一面。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们就将最先进的工艺技术首先用于武器,这些武器在对付野兽的同时也用来对付同类。当创造力把人类带入到文明社会后,捕猎野兽已经不是人类食物的必需来源,野兽的袭击也不构成人类的主要威胁。相反,人类的主要威胁变成了同类之间的相互屠杀,于是,人类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便用来制作屠杀同类的工具。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创造力便像火山喷涌一样能量无限地更加显现了出来,然而,人类的理性却还是没有随着创造力的发展获得相应的进化。在人类的创造力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成果爆发出的威力越来越巨大的情况下,掌控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方向的人类的理性却还和几百年、几千年之前没什么差别。

  任何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仍然还是首先用于杀戮的工具,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有多大的财富也就同样带来有多大的伤害和痛苦,这一趋势几乎成了固定的规律。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战争手段也在飞速发展,可以明显地看出,工业革命后,战争手段的更新速度一年超过过去一百年。

  进化失衡现象充分说明了人类的进化还不完善,人性的弱点正是人类进化不完善的具体表现。

  二、人类本性的弱点

  人类本性的弱点是人类这一独有物种固有的特征,人性弱点与人类相生相伴,除非人类有重大进化。人性的弱点其外在表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时代的不同、区域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其社会环境也千差万别,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性弱点的外在表现形式,然而,即使千变万化,但人性弱点的本质特征却不会改变。

  那么什么是人性的弱点?这里认为,一切不利于人类整体价值实现的人类本性的特点,都属于人性的弱点。但是,不利于人类整体价值的人性特点不在少数,要逐一加以阐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而且也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有一些人性特点对人类整体价值的负面影响很小,不值得一一加以列举。而以下阐述的各条,则是有可能在根本上影响人类价值实现的不利因素,由于这些人性弱点的存在,使人类的生存与幸福遭受严重的威胁,并将有可能最后危及人类的整体生存与整体幸福,对于这些弱点,我们是无法回避的。

  (一)视界利益性

  摆在人类面前的常常有三大利益矛盾,这就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表面利益与根本利益的矛盾;以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往往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并不能直观感受到,它们需要做一些深层思考才能够明朗,或者即使能够感受到,也不能马上享受到它们带来的好处。而眼前利益、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则一目了然,并且一旦获得,便能够立即得到这些利益带来的好处,我们称这些在视线范围内很容易感受到的利益为视界利益,也就是已经得到和随时便可以得到的利益,或者说只要获得,便可以即刻感受到其所发挥的作用的利益。

  按理而言,眼前利益包含在长远利益之中,表面利益包含在根本利益之中,局部利益包含在全局利益之中。如果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受到损害,最终必定会波及到眼前利益、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由此可见,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重要性必定高于视界利益,一旦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后者必须服从前者,这才是符合常理的事。但是,情况常常相反,由于视界利益有一目了然、伸手可得的吸引力,于是,导致了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选择表面利益放弃根本利益,选择局部利益放弃全局利益,这就是人类本性中的视界利益性。

  一般人都会陷入这样的思维习惯:总是认为自己面对的问题比别人面对的问题重要;总是认为自己正在处理的问题比将要处理的问题更为重要;总是认为自己遇到的难题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使得人们很容易受视界利益所诱惑。

  (二)极端自私性

  我们说一个人损人利己,只为自己不为别人,或者只想自己不想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但是,在人类的本性中有一种弱点,这种弱点把人性自私的特点能够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损人不利己甚至于损人也损己的事情总是有人做,而且这样的行为广泛地存在。一般而言,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或者只为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但稍加分析,这种损害他人或者只为自己的行为,一定会即刻反过来危害自己,或者自己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这里称这种人类本性的弱点为人性的极端自私性。

  如战争与人类历史相生相伴,而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因为战争的发动者在屠杀对方的同时自己也在被人屠杀,在掠夺对方财富的同时,自己付出的却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个人只带着少量的水和食物穿越沙漠时,一定会合理地安排这些水与食物。而一群人同样带着不足的水和粮食穿越沙漠时,便总会有人多吃多占,而不顾群体的死活,事实上,当这些水和粮食过早消耗尽后,面对死亡的不仅是群体的其他人,他自己也必定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关于这一点,那些多吃多占的人并不是不知道,但只要他生存于一个群体之中,便不会理性地去做,这也是人类本性的极端自私性所为。

  (三)自欺欺人性

  为了给自己的不合理行为进行开脱,人们常常会编制一些自己乐于接受的理由,这些理由不仅是为了欺骗别人,更多是为了欺骗自己,使自己心安理得。这样的行为还表现在遇到危险或者遇到困难时,常常习惯去相信那些明显是荒谬的事物和观点,以此来麻痹自己。这种人性的自我欺骗特性,称之为自欺欺人性。自欺欺人性是人类的非理性所为,它既在于能够安慰自己,也希望能够蒙蔽和欺骗他人。

  人类的自欺欺人性一般会在以下几种情况时表现出来,第一,当遇上棘手的问题后,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解决它,或者遇上危险和困难时,为了寻找一种安慰以排解心中的恐惧;第二,每当自己的视界利益与自己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为了给自己选择视界利益寻找理由,或者开脱责任;第三,当做了亏心事,既无法向别人交代,也无法向自己交代时,为了开脱罪责。凡遇上述情况,人们会编出许多看似合理实际上根本荒谬的道理,或者愿意去接受那些看似可行,而实际上根本行不通的办法去欺骗和安慰自己,同时也希望欺骗和安慰别人。

  人性的自欺欺人性不仅使人类不能够反思与改正自己的弱点与非理性行为,反而会使人性的弱点与非理性不断地得到加强。因为任何一个重大的非理性行为,往往都被自己的看似合理的理由得到了解释,从而使人心安理得地去做那些与自己的整体价值相背离的事,并一步步将自己的命运推到危险的边沿。

  (四)永恒争斗性

  人类的争斗性源于人类的竞争心理,正因为这种同类之间的竞争心理,便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嫉妒、争强好胜、虚荣和同类相残。人性的争斗性从婴儿开始感知周围的世界起便表现了出来,从此伴随于一个人生命的始终,同时,这种争斗性也伴随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因此,我们称人类本性的这一弱点为人性的永恒争斗性。

  人类的非理性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人性的争斗性,独立的人类个体往往会努力按自己的理性水平处理问题,但竞争的人群则完全不同。

  战争大多数都是因人类的争斗性引起的,这种争斗性有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竞争和嫉妒,有领袖的虚荣心。同样,如果全球只有单独一个国家,温室气体的合理排放可能早就得到了实现,但当多个国家同时存在时,控制温室气体的行动便很难实质性实施。因为,多边谈判的任何一方,都担心自己尽的义务过多而便宜了对方,于是,谈判便久拖不决。

  人类的永恒争斗性反映在人类个体身上,从而导致每个人一生都背负着不停奋斗的重担。一个没有攀比的人,有基本的温饱便可满足生活的需要,但一个处于群体中的人,会时时刻刻注意别人怎样生活,内心深处总在与他人比较而担心落后,这就使得人的一生始终在打拼中度过,直至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心走完人生。

  (五)无穷欲望性

  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获得后还想获得,永远都不满足,而且很大一部分人近乎贪婪,这里称这一人类的固有本性为人性的无穷欲望性。

  曾有人认为,要是处于物质极其充足的环境下,当每个人想要什么便可以得到什么的时候,人的欲望便会有填满的一天。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希望,世界可以满足人类所有的需要,但却不可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只要人类的本性没有出现重大的进化,人类得到满足的一天就不可能到来。

  人类的无穷欲望性推动了物质财富的增长,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带给人类的除了这些物质的东西之外,还有战争与犯罪,以及人们精神的痛苦,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环境的破坏等等。

第三节 再认识自我威胁

  人类的自我威胁均源于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则必然会导致一系列自我威胁的出现,而且,只要人性的弱点不改变,各种新的自我威胁也必然会随着新的不同环境的出现,以及新的时代的影响而显现出来。

  人性的弱点是人类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物种固有的特性,在人类没有得到进一步进化之前,人性的弱点是不会改变的,而人类要有进一步进化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那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对未来的分析与展望,只能基于人性确实存在这些固有弱点,并不指望这些弱点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一、科学技术对自我威胁的决定性作用

  前一章阐述了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的主要的自我威胁,以下通过对这些自我威胁进行分析将可以发现,每一种自我威胁与科学技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这些关系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但从整体来看,科学技术在自我威胁中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

  (一)科技加强效应

  通过对之前列举的所有自我威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内容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固定存在的问题,例如战争、恐怖袭击和贫富差距等。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分析,这些固定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对人类生存与幸福的威胁,今天的严重性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个问题都在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危机每到一个关键时期,其加重趋势就发生突变,即其加重趋势的速度会突然变得很快,这个突变点,正是技术革命的突破点。这就意味着,正是科学技术加重了这种固有危机,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之为科学技术对自我威胁的加强效应,或简称为科技加强效应。

  从战争的发展趋势可以明显地看到科技加强效应的作用。在人类刚刚开始脱离动物的特征时,人与人之间的打斗只不过是嘴咬手抓,战争的出现,以及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残酷,这是工具被使用,以及战争武器越来越先进、毁灭力越来越强所导致的。

  回顾科学技术对战争的影响历史,从最初人类嘴咬手抓式的打斗开始,到可以预测的未来核战争,前者仅有极少伤残,而后者可达数十亿人的死伤;前者只会导致打斗的两个群体内部略有悲伤,而后者则会使整个人类痛苦不堪,其科学技术对于战争危害性的加强效应是可想而知的。

  恐怖袭击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恐怖袭击区别于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恐怖袭击是秘密进行的,它是由个别人或者少数人参与的行动,这种行动往往只是一次短暂的袭击,而且多数只有一次性出手。冷兵器时代,杀戮手段仅限于刀、矛、剑、箭,兵器一次出手只能杀伤一人。由于这一特点,这时的恐怖袭击往往只会伤亡一人,或者少数几个人。

  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后,恐怖袭击的危害性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引爆烈性炸药,劫持飞机撞击摩天大楼,采用生化武器攻击等等,这样的袭击可以导致数百、数千人的死伤,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已将恐怖袭击的危害性加强了许多倍,

  贫富差距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在原始的采集阶段,每一个群体内部都实行平均分配,因此是没有贫富差距的。

  技术革命推动了农业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群体迁徙生活的结束,并有了剩余产品出现,这样便有了贫富差距的产生。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将贫富差距以更加快得多的速度进行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生产力水平得以数百倍、数千倍地提高,国家之间的竞争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依赖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竞争中,获胜的国家要远富于失败的国家,获胜的企业要远富于失败的企业。同时,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企业主与高级经理层要远远高于广大的生产工人与普通员工。与此同时,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社会状态的改变,也加速了这一差距的拉大。

  (二)科学技术直接造成的威胁

  科学技术不仅对固有的自我威胁有加强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还会给人类的生存与幸福直接造成威胁。例如生化武器与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

  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战争武器的革命,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核武器,作为目前最具毁灭力的杀戮手段,无一例外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杀戮手段其残忍性与毁灭力的每一步提高,无一不渗透着科学技术的力量与作用,这一点是非常直观的。

  互联网犯罪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同样是直接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产物,互联网正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达到相当水平,并被普遍应用的基础上的。臭氧层的破坏是因为氟利昂的使用,氟利昂则是化学工业发展的产物。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以及空气污染,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工业生产,以及汽车、飞机和轮船等工业产品的大量使用,这就必然造成温室气体、酸性气体与大量粉尘的产生与排放。

  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使用也是因工业化而引起的,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便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资源使用,也不可能生产出需要大量消耗各种资源的工业产品,而工业化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水资源危机的首要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对水资源的污染可以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在现代条件下,哪一种污染与科学技术都密切相关。工业生产中含有各种有毒物质的废水排放到江水中,使江河水质恶化,无法饮用;农业污染过去只是粪便和有机肥,而今天的农业污染则包含了各种农药和化学肥料;包括生活污水,也有各种洗涤剂这样的化工产品,这些化工产品全部是工业化的产物,同样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土地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表面上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多少关系,其实不然,土地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这就是森林、草原和湿地的破坏。这样的破坏首当其冲是由于世界的贫富差距加大,落后的国家急于赶上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能力不可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这些国家便采取了饮鸩止渴的方式,对资源进行破坏式利用。同时,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新增了人口就有吃饭的问题存在,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吃饭与生活,国家在拿不出别的办法的时候,最终便选择了破坏式利用森林、草原和湿地。那么,不论是贫富差距问题还是人口膨胀问题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

  全球人口“爆炸”主要是由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一方面现代医疗与医药技术的发展,使得婴儿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以及人类的寿命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世界贫富差距的加大,使得绝对贫困人口在不断增加,人们受教育程度不能提高,传统的生育观没有改变;而且,穷国的人民不能够享受可靠的社会保障,也逼迫着人们不得不多生育子女,以备年老后有人赡养;贫穷还使得一些人根本无力购买节育工具,所以没有能力采取避孕措施。不论是医疗与医药水平的提高还是贫富差距的加大,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医疗与医药水平的提高无疑对于人类是一件好事,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这便使得一方面婴儿死亡率降低了,人类寿命增长了,另一方面出生的人数并没有下降,最终结果就是人口迅速膨胀,地球不堪重负。

  二、自我威胁的不可确定因素

  (一)不可确定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最终毁灭力

  人类的最高价值是人类的整体生存,研究自我威胁其重点自然是聚焦于极端的自我毁灭,极端的毁灭无疑就是人类的灭绝,即整体生存的丧失。既然科学技术对自我威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会不会最终危及到人类的整体生存呢?

  那么,要知道科学技术是否会危及人类的整体生存,首先必须知道科学技术的最终毁灭力会有多大,如果不能够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也就不可能对自我威胁的最终严重程度作出明确的判断。

  我们之所以不能够确定科学技术的最终毁灭力,是因为人类社会仅仅只是停留在今天,今天的人类刚刚完成自己的进化不到5万年,科学技术普遍影响人类社会只是从工业革命才开始的,从起点到现在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可是,人类的未来却还极其的漫长,如果我们甘愿接受自然的安排,人类还有数十亿年的历史,而按我们的希望,人类的生命之火最好永不熄灭。

  可以肯定,今天我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仅仅只会危及人类的部分生存与幸福,还不足以毁灭整个人类。常有人说,世界核武库的核弹头可以多次毁灭全人类,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按照核弹头所折合的爆炸当量,如果均摊到每个人身上,确确实实可以许多次毁灭人类,可是,这种均摊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核弹的爆炸,是在一个点上集中释放能量,爆炸点的周围可能一切建筑都会被摧毁,一切生命都会被消灭,但距爆炸中心再远一些就可以安然无恙。即使按照核军备竞争最高峰时期,全球各国具有总量达7万件的核弹,也远不可能将整个人类全部毁灭,如果再加上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同样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况且,这些武器分别掌握在许多人手中,同时被使用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而且一旦有这样的武器被使用,人们一定会采取各种办法来躲避其攻击,并会想办法阻止这些武器的多次使用。因此,以现有核武库的规模作出这些武器可以毁灭全人类的判断,只是担忧人类命运的人士的形容和呼吁而已,其实际情况与此是有相当差距的。

  即使如此,但我们却有这样的明确判断:未来的科学技术决不只是停留在今天的水平上,一定还会有比我们今天了解的所有武器更具毁灭力的手段出现。那么,科学技术的最终毁灭力能否具备灭绝人类的能力,便是要研究自我威胁的极端毁灭力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二)不可确定因素之二:人类能否理性地使用科学技术成果

  我们还不能够保证的是人类是否能够理性地使用科学技术成果,真正做到每一项科学技术的成果都完全应用于符合人类整体价值追求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总是优先用于战争,或者其他有悖人类整体价值的领域。

  纵观历史,仅就对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而言,人类几乎没有完全正义地应用过一项科技成果,不论是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还是农业革命的诸多成就、工业革命的诸多成就和信息产业革命的诸多成就,几乎所有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只要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代表最先进的,从来都是首先用于战争。在今天的世界,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国家都宣扬和平地利用核能,而在和平利用核能背后的用心便是寻求获得相应的核技术,稍进一步便可以获得核武器;一些国家总在宣扬和平地利用外层空间,其实,不论是资源卫星还是气象卫星,其用途稍加改变便是军事卫星。所谓和平发展,本来就是另一层次的军事竞争,不论高喊多少“和平”的口号,使用科学技术的方向最后必定走偏。

    200多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工业革命使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大幅提高,但人类理性约束自己的能力却没有随之增强。那么,尽管人类确实在过去的历史中没有过很好地把握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的记录,而未来在此方面我们是否就可以变得理性呢?对此所要作出的结论,是要就自我威胁的最终毁灭力作出结论要弄清楚的另一个问题。

  (三)不可确定因素之三:人类能否准确地判断科学技术的性能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的使用不慎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危害。例如,臭氧层的破坏是因为氟利昂造成的,氟利昂之所以会广泛用于制冷行业,是因为在杜邦公司发明氟利昂后,通过对其研究,发现它有着无毒、稳定、不腐蚀金属和不燃烧等特点,于是盲目作出了这种产品是作为制冷剂的最佳候选者的结论。殊不知,正是氟利昂的稳定性导致其可以随着空气一直飘然而上,直到进入臭氧层,并在紫外线照射后进行分解,变成了臭氧层的最大杀手。

  杀虫剂DDT的盲目使用也与这类似,DDT的效用被发现时,它被认为是一种只对有害昆虫有杀伤作用,而对大多数有益的生物,以及对人类都没有毒性的神奇农药,其效用的发现者缪勒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因而,DDT很长一段时间在全世界被广泛地使用于农业、林业等领域,而且还成为家庭杀虫的必备之物。但是,在使用中问题便逐步显现出来了,DDT可以使鸟类的蛋壳变薄易碎,并致使幼鸟死亡,一些鸟类因此濒临灭绝;而且,DDT虽然不溶于水,但却可以溶于油,使之易于吸收,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毒性会增加许多,因此,之后不得不停止对DDT的使用。

  由此可见,我们正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科学技术的禁区,正如同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科学技术成果也都是无意中发现的一样,科学技术产生的破坏与毁灭也常常是防不胜防的。这一事实也就告诉我们,科学技术能否灭绝人类,还应该弄清楚人类是否有能力做到完全准确地判断科学技术的性能。

  (四)不可确定因素之四:人类能否控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影响我们对自我威胁最终下结论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我们还不能够确定人类是否可以控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按理而言,不论科学技术有多大的毁灭力,至少今天它还不至于有毁灭人类整体的能力,只要人类能够具备这样的理性,即当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危害后便可即刻控制自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停止发展,或者有着十分安全的发展方向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最终也不会对人类的整体生存构成威胁,人类的未来还是乐观的,我们也可以依此对人类未来的行动作出相应的乐观安排。

  但是,从科学技术过去的发展历史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明确地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工业革命为界,之前与之后是两个差别极大的不同阶段。工业革命之前,包括漫长的人类进化期,虽然人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技术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但这种好处是很有限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累积还比较少,另一方面科学还没有真正对技术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即使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总有进步,但这样的进步并不是很快。

  工业革命之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时,科学的成果已经有巨大的累积,而且,人们已经越来越明显地看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以及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爆发出的巨大能量。正是有了这样的了解,于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热情火山般地爆发了出来,几乎到了狂热与盲目的程度,人们毫不考虑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毫不怀疑科学技术发展的正义性,自始至终勇往直前,全无顾及地冲向科学的纵深。由于有这样的基本历史事实,致使我们在这里对于人类在未来能否把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心中并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