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之前的讨论已经明确,今天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具备了实现大统一的硬性技术条件,而且,从国家社会走向大统一社会虽然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大的社会变革,但阻碍其变革的力量却相对较弱,因此总的阻力会比较小。这一切明确地告诉我们,只要通过合理地运作,要实现全人类大统一的目标是完全可行的,甚至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
那么,之后两章便将专门讨论通过怎样的合理运作才能到达我们所确定的目标,即:选择怎样的道路才能够实现世界的大统一。
第一节 手段与步骤
一、实现大统一的手段
大统一就是要变国家社会为大统一社会,使国家消亡,全人类生活在由一个世界政权统一领导下的并能够实现全球行动统一一致的大社会中。在大统一社会中,最高行政权力由国家政府转移到了世界政府,最高权力体由并存的多个国家政权转移到唯一的世界政权,这一转移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行动。要能完成这样的转移,便能够保证人类免遭自我灭绝的命运,这也是全人类最本质的和最基本的利益。
但是,虽然如此,从眼前和表面而言,实现大统一又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群体的切身视界利益,这些被损害了视界利益的群体,有可能会以人类根本利益的大义为重,接受并推动大统一进程,也有可能会违背人类的根本利益,阻碍大统一的进程,甚至采取武力对抗行动。
我们可以对这样的阻碍与对抗因素进行分类,最具力量的对抗无非是三种,一是以国家的力量对抗大统一;二是以民族的力量对抗大统一;三是以宗教的力量对抗大统一。同时,支持大统一的最强大的力量也是国家、民族和宗教三个方面。在上述三种力量中,国家的力量尤其巨大,而且,国家一般可以统合民族与宗教的力量,更可以统合其他群体的力量,因此,国家的倾向对大统一进程起着最决定性的作用。
要世界各国统一到一起只有两种手段,即和平的手段和战争的手段。
如果能够采取和平谈判的手段实现大统一当然是最理想的,这说明各国之间不经流血冲突便可以达成一系列的妥协,所有国家都能够放弃自己的视界利益,而服从人类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最后达到以和平的非流血手段走向大统一社会。
和平手段避免了血腥的杀戮,也说明了在实现大统一的谈判中,确实做到了没有激化各大群体和各个大国之间的矛盾,至少这些群体和国家的矛盾还不至于达到兵戎相见的程度,这本身就说明了所有国家达成的谈判条件是比较公正和十分有效的。
战争手段与和平手段是完全对立的,这是完全采取血腥的征服,达到统一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目的。一般而言,战争手段有可能是一个超级强国或者是一个国家集团的行为,这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在各国并不认可大统一方案的情况下,决定采取武力的手段征服世界,为此,它会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逐一摆平所有的国家,在付出了巨大的流血牺牲后最后达到世界的统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在大统一的谈判中形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利益对抗集团,在矛盾激化到相当的程度后,由此引发巨大的战争,通过一场极惨烈的杀戮后一方获胜,一方失败,获胜的一方最后统一了世界。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战争武器的杀伤力是前所未有的,若是将其用于战争,人类的巨大毁灭将是不言而喻的。毫无疑问,一旦统一世界的战争真的爆发,那必定会是一场全人类整体动员的战争,不会有人能躲过这场战争,与此同时,人类已有的一切高科技手段都将应用于这场战争,以目前而言,核子武器、生化武器、电子武器都将倾其所有投入这场战争,人类将在战争中遭受巨大的灾难。而在灾难之后则归于平静,人类社会最终达成大统一。
毋庸置疑,在现代条件下的高科技全球战争的巨大杀戮当然是反人类的,也是不人道的,任何人都不愿看到这样的战争。然而,从人类的整体生存而言,为使人类免于自我灭绝,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亿万年生生不息,能用一场全球战争实现世界的大统一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一般而言,一次大的政治版图的改变,都不可能使用和平谈判或者战争武力的单独手段可以达成,所谓和平的手段,常排除不了以和平谈判为主,辅之以战争的威慑和强迫;所谓战争的手段,也排除不了以战争的武力为主,辅之以和平谈判,从而达到减少损失和伤亡。
二、实现大统一的步骤
实现大统一的步骤一般也可以分为两个方案,一是一步到位方案,另一是中间过渡方案。
一步到位方案是指实现大统一的进程,是从国家社会直接进入到大统一社会,通过战争或者和平的手段,使一个由多个国家分治的人类社会在没有中间过程的情况下,转变为由一个世界政权统一治理的社会,这种统一治理包括将全人类凝聚到同一个社会中生活,接受统一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
中间过渡的方案则是指在由国家社会转变为大统一社会的过程中设一个中间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对于一些不利于实现大统一的因素,或者不利于大统一社会长治久安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调整、改造和消解。
简单来看,要是有条件一步到位实现大统一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因为这意味着即刻可以实行对科学技术的严格限制,最高效地化解人类整体生存的威胁。
但是,要实现世界的大统一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仔细分析,完成大统一事业要面对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由国家社会到大统一社会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另一方面是大统一社会实现之后的诸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
从前者看,由国家社会到大统一社会如果要实现一步到位的话,便意味着一切的问题是直接面对着全人类的所有方面。具体地说,实现一步到位,就是要求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们,一律必须同时接受一种共同的全新的社会形态,必须和许多过去并不熟悉,或者过去有着仇恨的人群相处一室,并去接受一些自己也许并不喜欢的人的管理,同时还要接受那些并不习惯的制度的统治。不论你是否已经接受了大统一思想,不论你愿不愿意与那些新的人群相处,不论你愿不愿接受那些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地域的领导者的管理,以及不论你愿不愿接受那些不习惯的制度与体制,你也必须接受这一切。那么反过来说,面对上述一系列客观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一步到位地进入大统一社会是否行得通,则是在制定这一方案时必须考虑,而不可回避的。
从后者看,我们实现大统一决不仅仅是由国家社会转变为大统一社会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事的,还必须要考虑大统一社会的政权是否能够稳定,人民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严格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否能够有效地推行,以及大统一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等等。要满足上述要求,至少有以下一些问题必须要考虑:不同民族的人群是否可以融入到同一个社会,这些民族的历史渊源与思想是否允许他们生活于同一个社会;不同宗教与宗教派别的人群是否可以融入到同一个社会,这些宗教的教义与宗教包容性是否允许他们生活于同一个社会;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是否可以融入同一个社会,他们的处世方式、交流与沟通手段与方法是否允许他们生活到一起;不同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的人群是否可以融入同一社会,他们的相互接受程度是否允许他们生活到一起,等等。
那么,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中间过渡的方案,则是考虑了各国家、各民族与各宗教以及各种其他不同群体的人民对大统一思想的不同接受程度,以及各地域、各民族与各宗教人群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差距,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不同,语言、文字的不同等多种因素对大统一进程的影响,以及对大统一社会的治理与秩序的影响,而确定与实行有针对性的中间调整、改造、整治过程,待时机成熟后再实现由国家社会向大统一社会的最后转变。
毋庸置疑,中间过渡方案相对一步到位方案而言,其实现大统一的步伐要慢一些,对于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实施时间也要拖后一些,因此,如果时机已经成熟,或者时机基本成熟,通过一定的努力完全能够较为顺利地实现大统一的目标,那么,中间过渡的方案便不是一个好的方案。但是,如果时机确实不成熟,要么由国家社会向大统一社会的转变很难实现,要么即使实现了大统一,由于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被强行带入到大统一社会,大统一社会也不能够做到有效、稳定的治理,社会动乱频繁发生,方针政策难以推行,世界政权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那么,采取中间过渡方案比一步到位方案便更加有利。
一、和平手段达到一步到位的思考
如果能够采取和平的手段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那是最理想的结果,能否实现这种结果,一切都要取决于全世界的客观条件是否已经达到相应的要求,仅凭人们一厢情愿的良好期许是不够的。以下便结合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来实际分析通过和平手段达到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仅以当前而言,全世界人口达60多亿,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而全球现有国家约200个,在这些国家中包含了十多万种宗教(绝大多数是规模很小的新兴宗教)与数以万计的民族,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利益要求各有不同,对利益追求的强烈程度也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国家基本上可以统一国家范围内的各种利益集团和各种利益关系。
国家对在其范围之内的各种利益集团与利益关系的统一方式通常可归纳为两种,其一是通过理念的宣传,使得各利益群体从心底理解并支持国家,在对外谈判中,人们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利益代表权交给国家;其二是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一部分根本不愿意将自己的利益代表权交给国家的人民个体或群体,使得他们被迫不情愿地服从国家的一切决定。那么,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中,国家又必须要考虑本国人民的实际要求,所作出的一切决定,都要考虑本国人民的接受程度,国家政府不可能长期违背多数国民的意志而行使权力,引导民意与顺应民意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强加意志于人民只是在不得已时的下下策,也是治国的次要方面。
有了上述分析后,我们便可以对采取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的谈判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由国家社会过渡到大统一社会的谈判各方一定是国家,且参与大统一进程和平谈判的是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和地区,谈判的内容包含了各国国民的利益权衡,以及所有民族、所有宗教和所有其他集团和群体利益的权衡,其细节内容更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等各个方面,要将如此多的国家和地区一次性统一到一起,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首先,国家之间的差异太大。从经济上看,最富有的国家与最贫困的国家之间的差距,以人均收入而言相差数百倍,要融合这种经济差距,富有者与贫困者之间就很难达成妥协,这种巨大的差距必然会导致谈判的一方有可能会在经济上要尽更多的义务,而谈判的另一方则要在政治上作更多的让步,由于谈判对手太多,其中难免会有拒不让步者。而且,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又必然导致国民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巨大反差,由此引申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多方面都会有巨大差别,将差别如此之大的各国人民同时融于同一个整体社会,其难度肯定非常大。
其次,从民族的角度而言,全世界的许多民族之间都有世代怨仇,要将这种世代怨仇的民族融入同一个社会的谈判其难度同样非常大。而且即使真的能够将其统一到大统一社会,很长一段的时间,这些仇恨的民族相处一“室”,都会是动乱的根源,民族仇杀、血亲复仇的现象必然会频繁出现。这一切都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全世界人民对大统一社会的认可度,也为大统一社会的根本治理埋下长期祸根,形成一种早统一还不如晚统一的局面。
第三,宗教问题同样是阻碍大统一进程和平谈判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世界主要宗教中有些宗教之间的历史仇恨延续千年之久,从宗教意识到宗教礼仪方面差异十分巨大,宗教的力量使得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间很难接受对方。更棘手的是,在世界上有少数国家是宗教极端主义国家,对由任何异教徒主导的国家的让步,都被看成是一种宗教背叛的行为,宗教情感使他们不愿受异教徒的左右,这就为国家之间达成妥协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实际上,影响国家之间的大统一进程谈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远不止上述所列举的这些,如文化的差异和过去政治传统的差异,也会使各国人民难以接受对方。如果任何一个国家与大统一社会未来的文化、政治选择之间存在的差异过于巨大,都会影响谈判结果的达成。
最关键的因素也许并不在于上述各点,国家领导人的态度事实上很有可能是决定谈判成败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国家的意志常常主要体现在国家领导人身上,对于一个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在将自己的意志灌输给人民的同时,也许在尊重人民的意志方面考虑得更多一些。而一个专权的国家,统治者则是更多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统治者的态度常常是无条件的国家意志,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着一切。在进行一步到位实现大统一的思考时,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有民主政体的国家,也有专制政体的国家,从全面考虑,国家领导人的意志极有可能将是和平谈判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国家领导人在权衡实现大统一之后利益的重新分配时,也许并不以国家、民族、宗教利益为最重,更不以人类的利益为最重,而是他们个人的利益或者家族的私利将成为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
那么,大统一社会的实现无疑会影响一些国家领导人的视界利益。因为,国家社会中国家的领导者是最高领导者,国家有多少,这样的最高领导者就相应地有多少,如果再延伸到领导阶层的话,则是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个最高领导阶层,而大统一社会的最高领导阶层只有一个,世界政府首脑所代表的最高领导者也只有一个(也有可能是一个小团体),这就意味着大统一社会将使得大部分曾经的最高领导阶层和最高领导者都会失去最高领导的地位。对于一些以人类大义为重的领导者也许并不留恋那样的权力,并甘愿推动大统一的进程,但是可以肯定,在全世界如此多的国家中,肯定有一部分领导人不会甘心失去自己的最高领导地位,因此会想尽千方百计来阻碍大统一进程。而且,越是独裁者,他们左右国家意志的能量越大,其最高统治地位越强,在统治位置上所获得的私利越多,也就越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可以肯定,在这些人中必然有一部分会利用自己的权势来充当干扰历史进程的小丑。
由于上述一系列的因素,可以断言,采取和平的方式达到一步到位实现大统一难度是很大的。
二、战争手段达到一步到位的思考
能够采用战争手段统一全世界,以达到实现大统一的目的,主导这场战争的肯定是非常强大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而他们发动的这场大统一战争,则一定是一场空前的战争,这场战争会将全人类都纳入进来。这场战争使用的杀戮手段同样会是空前的,人类的所有科技成果都将用于战争,在用战争统一世界的同时,人类必然会经历一场空前的劫难。
采用战争手段统一人类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做到的,在国家与国家的战争中总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只要新的胜利者总在不断地征服,不计成本、不计牺牲、前赴后继,世界的完全统一自然最后可以达到。但是,这场旨在拯救人类的空前战争的正义性却值得质疑。
首先,这场战争动员的是全人类的力量,参与战争的是所有的国家,一切国家的人民都在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目的而战,征服者也许是以大统一为目的,也许只是为了纯粹的征服;被征服者也许是为了抗拒大统一,也许纯粹就是不屈服于征服。但是,既然是涉及到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的战争,一切大规模的杀戮手段必然会全部采用,巨大的杀伤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极大的可能,这是一场包含了核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其他各种高科技武器的战争,当然,同时也会有各种常规武器参与战争。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有关研究机构给肯尼迪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只要核大战爆发,在1小时之内,美、苏两国就要各死亡1亿人,这一数字超过了两国当时一半的人口,也远远高于两次世界大战。当然,这自然只是一种测算,不可能十分精确,但有一点则十分明确,这就是核大战造成的伤亡远非人类过去经历的世界大战可以比拟。况且,统一全人类的战争是多种非常规武器与常规武器并用的战争,同时又是一场无休无止,直到全人类最后统一的长期大战,死伤人数一定是论数十亿计,给人类留下的深重灾难与巨大痛苦将同样是空前的。战争之后,人类会长期生活在因这场大战的恐惧之中,活者的心灵创伤将会伴其一生,战争所种下的仇恨将会延续数代,仇恨的民族、仇恨的教派和仇恨的群体,他们都将是大统一社会长期的动乱根源。这样的仇恨将会因各种小的刺激很容易就爆发出来,大统一社会将因此不断地出现血腥的暴乱,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大统一社会的立足根基长期不稳,一遇风吹草动就有分裂的可能,这样的大统一是极不牢靠的。
而且,在死亡数十亿同类的前提下所实现的人类大统一,不论最初发动大统一战争者采用的是怎样的理由,人们都必然会质疑其理由的真实性和正义性,同时也会提出是否有更好的手段可以达到大统一的目的。一个以如此巨大的牺牲作为代价的大统一手段,其人道性和正义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利用一种总存在怀疑的手段所实现的大统一,其将来的社会很难做到长治久安。
同样重要的一点,一个用纯战争手段实现的大统一社会,极易形成由少数群体长期统治绝大多数群体的专制政体,因为,用战争手段完成的大统一,胜利者在战争之后很容易把自己放在一个征服者的地位,而将战败者放在被征服者的地位,因而会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利益的安排和权力的平衡上,自然容易走向长期专制的误区。由此,不依法治理,不平等对待全人类各民族和各宗教的情况将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普遍存在,大统一社会的治理将长期处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状态,少数人享有“超级人权”,反过来多数人的人权则被剥夺,整个人类社会长期失去民主的机制,社会的正义性不复存在。
同时,采用全面战争手段实现的大统一,是在完全摒弃了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一基本现实的情况下实现的。我们知道,全世界各民族、各宗教、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习惯、习俗、文化、信仰、可融合程度以及经济水平等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强行将其拉到一起,这种采用武力征服式的捏合,后遗症是非常大的,各种矛盾将会在大统一社会竞相爆发,世界政府在各种矛盾面前将显得应接不暇,难以平衡,大统一社会长期动荡不定,分裂的危机时有发生。因此,大统一社会的可行性将会受到普遍质疑,如果稍有不慎,全世界大统一的局面就有前功尽弃的可能。
三、一步到位的综合思考
由于人类社会的极其庞大,世界情况的千差万别,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客观上存在许多并不成熟的条件,同时,还必须考虑政治领袖与世界人民对大统一事业的理解与支持程度。大统一作为人类避免整体灭绝的唯一可行的途径,这一论断并不一定会被全人类普遍全面地接受,甚至可以肯定,一部分人还会彻底否定这一观点。正如任何复杂的真理都难以被所有的人理解一样,大统一的必要性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决定性作用,需要一个深入思考和理性认识的过程,不是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这是通过对科学发展规律、人类历史进程、人类社会与人性的特点等多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后的结论。而如此庞大的人类群体,教育水平差异非常大,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差异同样很大,而且各国发展状况又千差万别,使得许多国家的人民根本不可能了解科学技术的真正威力,甚至由于信息的封闭,许多早已广泛使用的科技成果对于他们还闻所未闻。
这就必然会导致各国千差万别的利益集团对大统一思想的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却不认同,也可能会出现既了解也认同,但是不认为在自己生活的时代有推动大统一进程的必要,并因此为了自己的视界利益而对抗大统一事业。
同时,由于国家很大程度上是受国家领导人所左右的,在实现大统一的事业中,国家领导人往往失去的权力和利益是最多的,且他们对国家力量的动员能量又最大。在如此多的国家中,肯定会出现坚决对抗大统一事业的统治者,他们必将动员国家的力量全力以赴地予以抗争,而在这些抗争者中必将不乏一些力量相当强的国家。由于这些复杂情况,不论是采取何种方式,要一步到位地实现全世界的大统一难度都会很大。
一步到位实现大统一必须同步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采取这样的步骤实现的大统一其社会是否会稳定,人类的整体凝聚力是否强?同时,这样实现的大统一所采取的手段是否更有利于大统一社会的长治久安、永不分裂?这些同样非常的重要。
一个强行推动的大统一社会,很大一部分人必然从心底是拒绝大统一的,他们的对抗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和学习中,以及在面对世界政府的社会治理和面对大统一社会的法律规定方面都会表露出来,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导致抗拒情绪的激化。
全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差异巨大,这种巨大差异不是少数人与绝大多数人的反差,而是这一大群人与另一大群人之间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很容易演变成这半个世界的嫌贫情绪与另半个世界的仇富情绪的同时并存,两个几乎包括了半个世界的群体的仇恨情绪一旦爆发起来,全球都将为之震动。
同样,世界的文化差异也极大,不但文化教育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各国的文化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别,由此产生的各国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差别都非常大。
可以想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以生活在非洲原始部落,这是因为他会以一个智慧者的角度审视这群还未开化的人,同时他会尊重这群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并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与他们发生冲突;同样,一个目不识丁的愚昧者也可以生活于一个高智慧的群体中,这个愚昧者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卑微的地位,任其召唤,高智慧阶层也许有人会对其嗤之以鼻,也许有人更多地会以同情者的目光对待他,但对愚昧者自己而言总会逆来顺受。可是,两个文化层次完全不同的庞大群体杂居在同一个世界时,情况就会决然相反,一个群体一定会觉得另一个群体文酸味太浓、行为怪异、表情中有一种无法忍受的傲气;而另一个群体则会认定对方是一群毫无教养的人,他们举止粗俗、愚昧无知、不可理喻。类似这样的两个群体生活在一起,必定时时都会发生冲突,而长期的这种冲突早晚会演变为社会的整体动乱。
全世界数以万计的民族突然一次性融入同一个社会中同样会出现许多问题。很难想像,一些世代仇恨的民族能够和平地生活于同一个空间;也很难想像,一些具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人群会情愿去接受世界政府的民族和解政策与民族融合政策。因此,更大的可能则是这些民族之间的仇恨在大统一社会的民族杂居环境下更容易爆发出来,民族冲突更加频繁。
民族矛盾还表现在各大民族在大统一社会争夺主导权的斗争上。由于没有一个过渡阶段,各主要民族同时进入大统一社会,他们必然会争夺大统一社会的主导权,而其中世界政府则会成为各大民族争夺的利益焦点。于是,一个以人类生存大义为神圣目标的大统一社会,便将会变成由逐利小人尽情表演的舞台。由此,大统一社会的纯洁性将会受到严重挑战,大统一社会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的正义性将会受到歪曲,人类对大统一社会美好向往的期盼将会受到严重挫伤。这一系列因素,都将导致最后演变成人们对大统一必要性和必然性的怀疑,当这种怀疑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将不再去维护大统一社会的统一,大统一社会的凝聚力将急剧下降,分裂的危险随时会出现。
宗教问题也是一步到位必须考虑的。可以想像,一个基督教的国家中有少数的穆斯林,或者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中有少数的基督教徒都会很正常。因为,一种宗教在一个国家的绝对强大,对另一种处于绝对劣势的宗教常常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尤其是当今世界普遍提倡信仰自由、宗教平等,国家领导人和宗教领袖们从表面上都会努力展示自己宗教宽容的一面,对一个根本不可能与自己抗衡的宗教,是乐于树立宗教包容和政治大度形象的,而一个绝对弱小的宗教也不可能与一个绝对强大的宗教去争夺宗教主导权的问题,因此,它们的相处会很容易。
但是,当两个同样规模的宗教势均力敌地并存于同一个国家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他们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演变成相互争夺、毫不相让,以至兵戎相见、血流成河。况且,宗教的不相容是天生的,一个将自己所信仰的神视为唯一真神的信徒,不可能接受同样认为自己的神为唯一真神的另外一个宗教与自己并存于同一个空间。一群信仰极其虔诚的宗教信徒,从情感上天生就反感另一群同样虔诚的异教徒。而一步到位的结果,就是要将几个庞大的宗教同时带入同一个社会,因此,大大小小的宗教冲突将会频繁发生。
同时,各大宗教也会为自己在大统一社会的主导权进行争夺,其争夺的范围并不仅在于争取信仰的主导权,而且还很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争取教徒们在政治上的主导权,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的主导权。以宗教为导火线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同时在跟大统一社会出难题,大统一社会的稳定与凝聚由此受到的严重挑战是可想而知的。
采取一步到位的方案,存在的问题远远不只是上述所列,如各国的政治制度千差万别,对于大统一社会所采用的政治制度,不同国家的接受程度也不可能一致,要想融合这些意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个民主国家的人民会很难接受专制政体的统治,同样,一个专制国家的人民,也很难马上适应民主政体的治理。同样的矛盾会存在于社会、文化、教育等等各个方面。
如果以战争手段实现大统一,还很有可能导致非正义的统治模式的建立。因为战胜者都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习惯于给战胜者群体更多的特权,因此,大统一战争中的胜利者想必也一定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世界政权,并给自己这一群体更多的特权。这无疑就会导致少数人压迫多数人,并刻意剥夺多数人的人权。这些都将使人类社会整体的平等性和公正性严重缺乏,人民反抗这种不正义行为的暴动将可能时有发生,大统一社会治理失去民心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必然导致大统一社会根基的不稳定,大部分人拒绝认可实现大统一社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而,择机分裂大统一社会的事件也就必然会增多。
四、基本判断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
大统一事业是一项涉及全人类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关于全世界各民族、各宗教、各国家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诸方面的因素,其难度必定非常大。因此,盲目地追求快速实现大统一的一切操之过急的想法都会存在许多问题,欲速则不达,谨慎策划下的切合实际的快速推进才是合理之道。
大统一的推进至少要做到正义。因为,建立大统一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类的整体生存这一根本利益,如果实现大统一的手段是建立在人类的巨大灾难和牺牲基础之上,其正义性就不够充分。一场旨在实现大统一的战争,必然是一场涉及全人类的前所未有的巨大伤亡的战争,所有的人都不可能置身战争之外,这样的手段应该尽量避免,除非万不得已,不可轻易采用。
从今天看来,大统一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社会形态,仅从它能够避免人类遭受灭绝这一点看,就可以确定,大统一的事业是一个崇高、伟大的事业,也是无比正义的事业。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千万倍地珍惜这样的事业,千万倍地呵护未来的大统一社会。
对于大统一社会最初涉及的所有的制度、体制、政策、法规等各项治理内容的设计都要做到十分慎重,路一定不能走歪,以免“煮成夹生饭”,给人类的前途增加麻烦。可以肯定,一旦前路不慎,人民对大统一社会的信心就会丧失,对于推动大统一事业的领导群体的信任度也会急剧下降,要是这样的情绪蔓延开,原来怀疑者就会更加反对,原来支持者也会心存疑虑,这种情绪很有可能会传至几代人,从而使得大统一进程严重受阻。
那么,具备怎样的要求才能达到实现大统一的条件呢?我认为,总的来衡量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基本因素:
其一,各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不能相差太大,人们之间收入相差太大就会很难融合。
其二,社会制度的设计必须公平、合理,一个有着明显的少数群体统治多数群体特征的社会,就不可能被大多数人从心底去接受,并由这种接受转而去热爱和理解这个社会。一个总存在心理抵触的群体,只要有小的刺激其矛盾就很容易被激化,甚至演变为暴乱。
其三,民族之间有了相当的理解和谅解,民族之间的宿怨已经淡化,最好是民族的概念也已经淡化,人们更加认可人类这个概念,民族的符号不断从人们心目中隐去,民族矛盾越来越小。
其四,宗教的包容性更强,宗教极端主义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各主要宗教更认同的是相同的伦理观、道德观和社会观,神的概念虽然存在,但神的冲突性明显弱化,最好的情况是人们对无神论的认可更加广泛,对宗教的信仰趋于淡化。
其五,全人类已经十分广泛地认同了大统一社会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人们已经非常广泛地企盼大统一而不是抵触大统一,国家领导人已经更多地认识到走向大统一是历史潮流,思想中顺应潮流的可能性已经较多地超过了抗拒潮流的可能性,由此,在适当的外力的作用下,他们的情绪就可以转变为推动大统一的力量。
其六,全人类的道德价值观更加趋于一致,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程度差距大幅缩小,社会认同度大大加强,在经济、文化、艺术上的依存度大幅提高,沟通大幅增多,交流大幅增加,也许远隔千万里,但通过各种现代交通、通信与传媒手段,完全可以达到彼此了解,相互理解,这样再走到一起时就不至于发生误解和冲突。
显然,依目前的世界各国的现实情况看,要达到上述条件差距是非常大的,因此,要用和平方式达到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很困难,而要以战争方式达到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除会付出人类整体的巨大牺牲外,即使实现了大统一,大统一社会的基本治理条件也还不具备。所以,至少对今天全世界的基本条件进行审视与判断,要做到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这一宏大目标,时机还不成熟。
那么,要具备大统一所需要的条件,就要求对当今世界进行调整、整治和改造,这些工作必须是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而且要想完成这种调整、整治和改造,必须要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参与其中,因为实现大统一是涉及全世界、全人类的事,绝不是普通的力量可以胜任的。这就要求,在由国家社会转变为大统一社会的过程中,应该设立一个中间过渡阶段,以便运用国家社会中对大统一事业有认同,并具备相应实力的力量,对许多不利于大统一事业的因素进行化解,并达到实现大统一的条件要求,从而最终实现全世界的大统一。
在由国家社会到大统一社会的过程中,安排一个中间过渡阶段,是为了顺利地实现由国家社会向大统一社会的转变,同时,也为了大统一社会在实现之后的有效、稳定与长久的治理。因为,在这期间,有诸多的因素会影响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整治、改造,以及消解,才能够确保大统一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间过渡的方案应该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只要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应该说哪一种方案都可以作为中间过渡的选择方案。
事实上,中间过渡方案的确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社会中政治领袖们自己个人的政治立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可以肯定,任何方案都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够完全百分之百地满意。假如说有多个方案让人们选择的话,不同的人群和国家一定会有不同的倾向性意见,但最终方案的确定,一定是最有实力影响世界政治的人和国家的意见才会被选择,也许他们的选择方案并不是最可行、最合法和最正义的,但人类社会的现实便是如此。
然而,从理论上我们却可以根据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去确定最可行、最合法和最正义的方案,并根据这种理论的方案去影响人民大众和政治领袖,从而为确定一个最合适的中间过渡方案进行铺垫。
由国家社会转变为大统一社会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将全球所有的国家合并为一个整体,那么,实现大统一的中间过渡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便有各个国家不断合并为更大的实体的特点。扩大政权实体的过程,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用战争的方式去完成,如一个大国利用武力兼并几个小国,便是一种扩大政权实体的行为。
但是,大统一事业是关系全人类整体生存的伟大事业,是与全人类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业,从长远、根本和全局的角度考量,全人类每一个人都会在其中受益,这样,方案确定的可行性、合法性与正义性便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战争的方案来实现中间过渡无疑不是可行、合法与正义原则的首选,那么,运用和平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便成了我们自然的理想选择。
运用和平的手段达到政权实体的扩大,历史上最常会采取的便是国家联盟的形式去直接实现,或者以此作为过渡去实现。以下就让我们以联盟过渡作为切入点,并对联盟过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折射出中间过渡方案选择中应该考虑的各种问题,以此,找出最终可行的中间过渡方案。
一、联盟的几种可能形式
以联盟的方式过渡,就是要以不同的关系作为联系纽带,将多个国家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到一起,组成强大的国家联合体,即国家联盟。这种国家联盟是以推进大统一进程为唯一目的而成立的,它将根据时机的成熟程度,不断强化联盟内部的紧密联系程度,并不断扩大联盟的范围,以至最后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联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世界的大统一。
如果自由放任各个国家随意组成联盟,其组成联盟的动机一定是多方面的,即使大统一思想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的认同,也不可能每个国家联盟建立的动机都是为了大统一事业。有些联盟建立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推动大统一进程,有些联盟则可能是为了其他目的。
联盟的形式也一定会是多种多样,以联合的内容而言,有经济联盟、政治联盟、军事联盟以及综合性联盟等多种形式;以联合的紧密性程度而言,有紧密联盟、半紧密联盟和松散联盟;以联系的纽带而言,有区域联盟、民族联盟、文明联盟、意识形态联盟等多种形式。
不论怎样,可以完全肯定,有些形式的国家联盟是注定不可能肩负起推进大统一事业的重任的。例如,仅仅以经济联系作为纽带的国家联盟就很难肩负起大统一的重任;又如,任何松散的国家联盟也不可能担此重任。
一个致力于主导大统一进程,并有可能担此重任的联盟,一定是包含了政治、军事与经济等各种最主要内容的紧密型国家联盟,而且必须是有世界上主要大国加入其中的,实力非常强大的联盟,这种实力应该强大到一般的大国难以抗衡。只有这样的国家联盟才有可能以实力获得其他非联盟国家的认可,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区小国联盟绝不可能形成号令天下的权威,也就自然不可能承担起主导大统一事业的重任。
这里所说的国家联盟不仅包括各种不同的国际组织(但不包括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联合国等),也包括有联盟性质的国家,如邦联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等。现实的国家联盟有许多种,以至于统计和归纳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国家联盟则针对性很强,这就是仅仅有可能直接推动大统一进程,并有可能在大统一事业中扮演主导角色的国家联盟,这就很大程度地缩小了研究的范围。
以下我们将重点分析几种主要形式的联盟,并通过对它们的分析,使我们对国家联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区域联盟
区域联盟是指在一个共同的区域内的各个国家之间组成的国家联盟,这种国家联盟有着强烈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目的,联盟各国为了共同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目的,将各自的国家力量统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
在今天的世界中,欧洲联盟就是这一类型的区域国家联盟。西欧25国组成的欧洲联盟,是欧洲政治领袖们在二战之后,为了抗衡强大的美国和苏联,避免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被边缘化,而寻求欧洲一体化的结果。
上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首先从经济上开始致力于一体化,从最早的欧洲煤钢共同市场,逐步建立起了关税同盟,并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统一大市场,直到发行统一的货币。在经济上推行一体化的同时,欧盟各国又开始着手政治上的一体化,并首先提出“一个声音说话”,即在外交上实行共同的对外政策,同时,在其他方面的一体化进程也在进行之中。从欧洲煤钢共同市场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洲国家联盟,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欧洲联盟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一体化制度结构。
从欧盟的主要架构就可以理解其一体化的程度:欧盟最高决策机构是欧洲理事会;欧盟的主要立法和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欧洲议会是民选超国家机构,议员由成员国按分配的比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委员会作为对欧盟事务负责的重要机构,独立于各成员国,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是一个超国家的机构;欧盟还有自己独立的法院和独立的审计院,即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除此之外,欧盟还设有欧洲警察署、欧洲中央银行等等。
欧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一体化程度和紧密程度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国际组织,并正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未来能否实现军事一体化,并进而实现一个统一的欧洲国家,大家正拭目以待。
东南亚国家联盟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区域国家联盟。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东盟成立时发表的《曼谷宣言》,提出了东盟的目标是谋求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当时正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个阵营的对峙,导致东南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于是,东盟明确其联盟的目标是要把东南亚地区建成为一个和平、自由的中立区,因此,东盟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期,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环境也相对变得比较稳定,东盟的目标更多地转向经济方面,并加速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实现经济一体化进程。
同时,东盟也在积极扩展成员,致力于整体实力的提高,目前,东盟已由最初的5个国家发展到10个国家。从政治上,东盟力求一致对外,利用自己的综合影响力,倡议并召开了亚欧会议,将印度、中国和俄罗斯吸纳为全面对话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建立了固定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相对于欧盟,东南亚联盟一体化程度要弱一些,联系也松散些,在国家主权的让渡上也要弱一些,但他们都在致力于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而且,从政治、经济以至于军事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联合,其区域国家联盟的性质是明显的。
(二)民族联盟
民族联盟就是同一民族的国家之间形成的国际组织,联盟各国为了共同的政治、经济或者军事目的联合到一起。
之所以他们能够形成国家联盟,是因为联盟各国同属于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血缘纽带,这便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群体的亲近感与认同感,为了提高民族的整体对外能力,使他们联系到了一起。
泛突厥主义思潮就是旨在建立一个广泛的包含突厥民族的民族联盟,并进而建立一个超大型的突厥民族国家。早期的泛突厥主义活动就提出了自己明确的政治主张,这就是要把所有操突厥语民族社群统合到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联盟。
当时,活跃在沙皇俄国的泛突厥民族主义者只是鞑靼等弱小民族为寻求民族自决、摆脱民族压迫的一种思潮,因此,提出的设想很有限,他们计划在中亚的布哈拉、希瓦、费尔干纳以及七河等地区建立几个独立的国家,而后将这些国家合并成较大的“突厥斯坦国”。
十月革命后,泛突厥主义者在全俄苏维埃政权中掌握了一定的民族事务领导权,当时的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加里耶夫提出,在中亚、高加索地区的苏维埃政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权力过渡,突厥民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包括伏尔加至乌拉尔中的“大突厥国家”。但是,苏维埃政权对这种分裂苏联的行为进行了坚决反对,泛突厥主义的领袖们便无法继续在苏联生存下去,于是纷纷流亡到了国外。
如果说泛突厥主义者所梦想的大突厥民族联盟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想像中,实现的时间还遥遥无期的话,阿拉伯国家联盟则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民族联盟。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有着共同的伊斯兰信仰、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民族,1945年3月二战还未结束时,在埃及的倡导下最早由7个国家发起成立了阿拉伯国家联盟,根据《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阿盟的职责与宗旨是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的事务和利益,协调成员国的政策,促进各国的合作。
目前,阿盟成员已经由最初的7个扩大到22个,在经济上正在逐步推进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文化上促进各国的交流,弘扬阿拉伯民族文化;在政治上,面对内部冲突与对外冲突,致力于用一个声音说话,用一致的态度统一行动;在军事方面则签订了《阿拉伯联合防御条约》,强调对待武装入侵,联盟有权采取联合行动,以抗击侵略,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在阿盟的主导下,对于以色列曾采取统一军事行动,展开领土争夺战争,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长期抵制以色列。对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为,曾通过投票表决,一致进行了公开谴责。
当然,作为一个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国家联盟,阿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联系纽带并不是非常牢固,联合的程度也是有限的,而且各国之间处理内外事务上的分歧也很多,使得联盟的权威性以及一致行动的力量也很有限。
(三)文明联盟
文明联盟是指有着共同文明背景的国家之间组成的国家联盟。对于文明的划分有许多种观点,划分的数量也差别很大,但联合起来足以影响大统一进程的大的文明是屈指可数的,如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等。如果以上述文明为背景的国家广泛地联合起来,组成的国家联盟其能量肯定是十分巨大的。
泛伊斯兰主义就是一种试图以文明为纽带将全世界所有伊斯兰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伊斯兰国家联盟的思潮。19世纪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伊斯兰世界节节败退,各种抵抗都不能成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斯兰政治领袖与学者,提出了泛伊斯兰主义,主张将所有的伊斯兰国家和民族联合成一个政治实体,以组成一个强大的伊斯兰国家联盟,并进而建立一个庞大的伊斯兰国家,以此抵御西方文明的侵略。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泛伊斯兰主义自产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政治宗教思潮一直活跃在伊斯兰世界,在国际政治宗教舞台上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最早提出的泛伊斯兰思想非常直接,也非常明确,他们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共同拥戴一位哈里发,不分民族和国家,只要具有共同的信仰就要联合起来,在伊斯兰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和超地域的伊斯兰帝国。
在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下,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一段时期内,全世界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穆斯林民族纷纷寻求脱离主体民族国家,要求“回教自治”,并且得到了一些世界强国的支持。而且,泛伊斯兰主义者还分别于1926年和1931年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穆斯林大会,试图将泛伊斯兰主义推广到全世界。
二战之后,泛伊斯兰主义曾被民族主义所淹没,但这段时间很短,当民族主义本身也需要泛伊斯兰主义支持时,泛伊斯兰主义很快又趋于活跃。1949年世界穆斯林大会重新恢复活动,1962年在沙特国王的倡议下成立了伊斯兰世界联盟,并在伊斯兰世界联盟的推动下,于当年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穆斯林大会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伊斯兰联合国的设想,而后,又提出了“全世界穆斯林联合起来”的口号,并提出了建立“世界伊斯兰国家联盟”和“世界穆斯林共同市场”的主张。1970年第一个政府级的泛伊斯兰国家组织成立,这就是“伊斯兰会议组织”,该组织包括最高级、部长级和宗教组织三个层级,并设常务秘书处,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现已达57个。
在泛伊斯兰主义的鼓动下,许多围绕泛伊斯兰思潮的其他相关国际组织也应运而生,如国际圣战委员会、国际伊斯兰团结基金会、伊斯兰经济事务委员会、世界伊斯兰组织最高协会委员会、伊斯兰银行国际联盟、伊斯兰国家科学技术会议、伊斯兰文化艺术中心、伊斯兰国际通讯社等等。
泛伊斯兰主义已经广泛地影响并且左右着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泛伊斯兰主义思潮正在系统地、有组织地进入到一个全面扩展的阶段。泛伊斯兰主义以带有文明特质的宗教信仰作为纽带,以此决定联盟对象,如果真的有一天能够形成一个包含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盟,这就是具有相当能量的典型的文明联盟。
联盟的形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几种,在现今世界,以及历史上还有多种形式的国家联盟。
在当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影响最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综合联盟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组织的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盟,另一方则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这样的联盟是以意识形态为纽带将国家联系到一起的,他们各自为了共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组建比较紧密的国家联盟,并形成了实力相当的两个对立集团。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时期,正是这两大集团扮演着对抗的主角。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稍后还有阐述。
二、历史上国家联盟与战争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国家联盟与战争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些联盟是因战争而建立的,更多的情况是,当一个联盟建立之后,便必然会促使另一个与自己对抗的联盟相应出现,两个并存的对立的联盟,由于各种有意无意的摩擦,导致矛盾激化,于是便爆发了战争。以下我们仅就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等三个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这样的分析,了解联盟与战争的关系,以及国家联盟状态下战争的特点。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政治实体形态是城邦国家,在希腊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一般城邦只有几万人,小的只有数千人,其中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它们的人口都在二三十万。
公元前478年的雅典已是一个海上强国,它以自己为中心联络了大量的城邦国家组成提洛同盟。这是一个有着强烈政治和军事目的的国家联盟,各国之间在攻守同盟的约定下,组成一个军事联合体。
雅典的上述举动被斯巴达人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作为陆上强国的斯巴达,针锋相对地联合起另外一部分国家,形成了一个与提洛同盟对立的国家联盟,这就是伯罗奔尼撒同盟。这一联盟同样是在攻守同盟的约定下组成的政治军事联合体。两个国家联盟一旦形成,便处于对峙状态。
战争的直接导因源于两个同盟之间的一系列小的冲突。当时,雅典在对外贸易扩张中与属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许多工商业城邦发生矛盾,特别是与科林斯这样比较大的工商业城邦矛盾更加尖锐。公元前435年科林斯与其殖民地克基拉发生冲突,克基拉向雅典求援,在雅典的援助下科林斯被迫退兵。公元前432年,雅典与科林斯的盟友迈加拉发生贸易冲突,禁止迈加拉的商船停泊提洛同盟各联盟邦国的港口。同年,雅典又强令属于提洛同盟,但又属于科林斯殖民地的波提狄亚与科林斯断交,并要求赶走其监政官,为此再一次与科林斯发生军事冲突。
在这年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集会上,科林斯鼓动各同盟邦国共同向雅典挑战,于是,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场对世界古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自公元前431年至前404年,断断续续打了近30年。
战争的最后结局是提洛同盟战败,并被迫投降,接受投降条件,雅典从此由盛转衰。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农业处于瘫痪,手工业者普遍破产,雅典民主制度被颠覆,因战争带来的道德堕落、背信弃义、贪污腐败、凶残与杀戮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战争不仅直接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而且因战争导致的瘟疫几乎夺走了一半雅典人的生命。伯罗奔尼撒战争虽然于公元前404年结束,但是,因这场大战导致的社会动乱又延续了数十年,在这几十年中,小战与各种冲突始终不断,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民主与文明的希腊,自身则处在黑暗与痛苦之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源应当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普法战争。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战败,获胜的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法国却因战败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和约》埋下了法国人对德国人的仇恨,被称之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战败的法国一旦强大起来一定会报复德国,德法两国长期对抗的局面是不易改变的。因此,德国国际关系的重点是遏制法国。
在俾斯麦的积极推动下,德国、奥匈和俄国三个国家的皇帝在柏林会晤,达成联盟的基本共识,以后经过进一步协商,最终于1873年达成联盟协议,这一联盟史称“三皇同盟”。
但是,三皇同盟只是德国构建的复杂的联盟体系中的一环。为了进一步压制法国,保证德国的绝对安全,并针对之后不断密切的法俄关系,德国极力拉拢意大利,于1882年在维也纳签订了德、意、奥《三国同盟条约》,而后,俾斯麦又把罗马尼亚拉入进联盟体系。
而在涉及的上述各国中,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有明显的利益矛盾,因此,三皇同盟很难长期存在下去,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后也就再没有续签,俾斯麦体系只剩下《三国同盟条约》。但是,俾斯麦深知东方大国俄国在自己外交利益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为了取得三皇同盟时所约定的俄国在法德开战时采取善意中立的保证,加之俄国也希望德国在巴尔干和海峡利益上的支持,1887年6月双方签订了一项《再保险条约》,该条约有效期三年。
1888年威廉三世继承皇位,俾斯麦与新皇帝政见不合,于1890年被迫辞职,新任宰相卡普里维推行不同于俾斯麦的“新路线”,决定放弃与俄国的妥协,转而发展与英国的联系,并废除《再保险条约》。
不能与德国结盟的俄国在欧洲外交上处于孤立,急于寻找新的联盟伙伴,自然便想到了同处于孤立状态下的法国,并向法国转达了希望加强合作的意向。此时的法国在欧洲舞台上已经被孤立了20年,饱受孤立之苦的法国对于俄国的示好自然求之不得,两国很快达成政治协定,并进而又达成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正式形成。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精心构建的以德国为中心,将欧洲主要大国纳入其中,以孤立法国为目的的联盟体系就此瓦解,欧洲日益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这就是以德、奥、意为中心的国家联盟和以法俄为中心的国家联盟。
此前的英国一直奉行“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就像一只总愿意独行的老虎一样,凭借自己强大的国家实力,其外交政策对于与他国结盟采取排斥的态度,认为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也不会有谁挑战英国的安全。
但是,19世纪后半叶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与德国的迅速崛起,在许多方面已经把英国甩到了后面,为了保证自己的国家利益,开始寻求与欧洲大国的结盟已经成为英国外交的重点。此时的德国和法国都在拉英国,由于英国与俄国在远东利益上有矛盾,英国最初更倾向与德国结盟,双方曾经举行过三次秘密谈判,英国的目的是想在远东与德国一同对抗俄国,而德国的重点是在对抗法国上,因此希望英国加入三国同盟全面对抗法国和俄国,由于各自的目标不同,终未达成一致。
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拉近了英法的关系,当时,英日是联盟国,法俄是联盟国,英国希望法国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而此时法国更需要英国的支持,日俄战争使俄国的军力东移,欧洲部分薄弱,如果法德开战俄国则不可能西顾,因此,与英国结盟对法国十分重要。由于双方互有所求,经过近一年的接触与谈判,1904年4月英法协定正式形成并双方签字。
此时,德国试图主导欧洲的雄心越来越被英国看成是对自己利益的挑战,1906年英德矛盾已经非常突出,英国确定将德国列为自己的主要敌人。为了进一步钳制德国,仅有英法结盟是不够的,还必须与俄国结盟,英俄结盟从1906年5月开始谈判,1907年8月正式签订了《英俄协定》。1893年的《法俄同盟条约》、1904年的《英法协定》以及1907年的《英俄协定》,从而使英、法、俄三国结成一个反德的军事同盟,这就是协约国集团。与之相对抗的则是德、意、奥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1907年后,两大国家联盟对峙的中心从世界各地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欧洲大陆,各种矛盾都在这里交织,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大公弗兰兹•斐迪南及其妻子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时,被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这是塞尔维亚极端组织“黑手社”所为。
由于奥匈一直觊觎塞尔维亚,这一刺杀行为无疑是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的最好借口。奥匈认定这一事件是由塞尔维亚政府操纵的,在得到盟国德国的明确支持后,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对塞尔维亚的宣战无疑是对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的侵犯,7月30日俄国发布动员所有军队的命令,这不仅是针对奥匈的,同时也是为了应付德国。8月1日德国驻俄大使求见俄国外交大臣,在确认俄国不可能停止动员令后,向俄外交大臣递交了宣战书,与此同时,德国又向法国发出了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正式对法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此拉开帷幕。
一战爆发后,战火迅速从欧洲蔓延到世界各地,各个国家都是对立两个阵营的争取拉拢的对象。为了迷惑同盟国,英国最初假装中立,而后把德奥打了个措手不及;意大利本来属于同盟国一方,但其立场不坚定,大战爆发后一直保持中立到1915年5月,最后在强大的利益诱惑下倒向了协约国一方;土耳其因与俄国有长期矛盾,加入同盟国行列是自然的;拥有一支较强军队的保加利亚,由于得到同盟国可以收回巴尔干战争中失去的土地的承诺,因此加入了同盟国;罗马尼亚和希腊则站到了协约国一方;在远东的日本和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后成为了协约国的一员;美国倒向协约国则是协约国最后战胜同盟国的重要砝码。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之多,动员人员之多,伤亡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反思一战的起因与演变过程不难看出,没有强大的国家联盟形成的对立,就不可能爆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因此,许多历史学家与政治家都对此深有感慨:正是联盟体系种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三)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长期对峙,“冷战”达40余年,双方各自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为依托,使这种对抗成为一个影响全球的巨大对垒。
传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以通过武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己任。因此,十月革命中诞生的红色苏维埃一开始就被西方国家视为不能容忍的政权,就在一战最艰难的时候,美、英、日、法等国也没有忘记鼓动将这个刚刚建立的政权消灭在襁褓之中。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英等国并没有联合苏联迫使希特勒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直到大半个欧洲落入德国之手,美英才考虑与苏联结盟。
二战结束后,东西方共同的敌人已经被打败,世界力量重新组合,美、英、苏的战时联盟关系何去何从,成为三国领导人思考的外交重点。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选民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一、二次世界大战都起源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世界动乱的根源。
斯大林的讲话引起西方世界一片哗然,许多人认为这是苏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临时代办凯南在病中将自己深思熟虑的意见拟就一份几千字的电报发给美国国务院,他认为,苏联自认为自己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圈中,因其狂热地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信仰,不可能与美国达成长远的妥协,因此,凯南提出对苏联应该采取遏制政策。
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演说时,声称世界被铁幕分裂为两个对抗的部分,主张建立美英联盟对抗苏联,这篇史称“铁幕讲话”的演讲,为西方阵营对抗苏联产生了很强的舆论效果。
有以上的冷战理论与冷战舆论,杜鲁门政府很快认同了这样的冷战思维。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的特别咨文中,号召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这种全球性的反对共产主义的主张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以后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支柱。
为了进一步落实冷战政策,联合并壮大欧洲反苏力量,稳定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美国制定了拯救欧洲经济的一揽子方案,并决定投入巨资扶植处于经济濒危状态的欧洲盟国,这一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也称“欧洲复兴计划”。
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相对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不仅经济上处于优势,军事上也处于优势,而且还拥有核武器,为了联合各方力量遏制苏联,首先由英国提出了建立大西洋联盟的设想,认为建立西欧防御组织是十分重要的。在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后,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签订,第一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包括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冰、葡、意等12个国家。
北大西洋公约集中反映了美国的意志,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公约组织不仅是一个对抗苏联的军事组织,又是美国控制西欧各国的工具。北约的最高司令由美国担任,军事领导权与指挥权全部掌握在美国手中,而且公约还赋予了自己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可以自行动用武力的权力。
美、英的冷战举动无疑是对苏联的极大威胁,针对马歇尔计划,为了防止东欧国家被美国的经济援助所诱惑,苏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旨在通过苏联与东欧盟国的经济合作,促进东欧的经济发展,加强东欧国家经济的依存度。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又同东欧盟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从而使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的整体实力得到提高,形成了对抗西方联盟的经济集团。
为了从政治和军事上应对西方联盟,1947年9月,苏联为首的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正式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情报局的成立,意味着从政治上统一了苏联及东方各国反对西方阵营的行动。
东西两个阵营扩展自己势力范围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在美国的积极推进下,1952年北约将希腊与土耳其吸纳为自己的第13和14个成员国。1955年5月,美、英、法三国作为对德占领国,正式赋予联邦德国完全主权,并将西德吸收为北约第15个成员国。西德直接与东欧接壤,美国在此驻有重兵,西德加入北约一下便变成了北约对抗苏联的前哨阵地,直接威胁到东欧的安危。
对此苏联反应强烈,对于赋予西德安全主权的《巴黎协定》,苏联给予了严厉谴责,并警告西方国家,声明如果批准《巴黎协定》,接受西德加入北约,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将采取相应措施,建立统一的军事联盟。苏联的声明根本不可能阻止《巴黎协定》的批准生效,也不可能阻止西德加入北约。
就在《巴黎协定》批准生效的同时,苏联宣布废除苏美和苏法友好条约,并于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8个东欧联盟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根据该条约,缔约国设统一的武装部队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当缔约国一方遇到武装进攻的威胁时,为保证联合防御,立即进行磋商。就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这两个包含了军事、政治和经济的联盟其对抗局面正式形成。
在两大联盟对峙的几十年中,发生过许多小的冲突,也发生了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样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所幸没有爆发两大阵营的全面战争。但是,在军事对峙的这些年中,两大国家联盟倾其全力打造的战争机器,力量动员的广泛程度,以及对全人类造成的威胁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仅仅论及一点,就两大联盟发疯似的核军备竞赛而言,最高时核弹头总量达到7万件,按简单均摊,其爆炸当量可以把人类毁灭许多次。
当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筋疲力尽的苏联国力,感叹核武器的数量巨大,发出了核大战没有赢家的呼吁。他的“改革与新思维”导致苏联国家内部处于混乱,一批善于钻营者乘乱夺得政权,最后整垮了庞大的苏联,就此才结束了冷战的历史。
三、对联盟过渡的综合思考
(一)自由状态下的联盟特点
1、自由状态的含义
历史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组成联盟基本上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力体,基本不受外来力量的约束,自己就是决定自己行为的支配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联盟的对象、联盟的形式与联盟的内容,所有的外力要限制各个国家的联盟行为其作用都非常有限,国家在决定其联盟行为时的这种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状态这里称之为自由状态。
在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进入国家社会以来,国家始终处于自由状态,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就如当今世界,联合国似乎是可以统合全球的国际组织,所有会员国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任何会员国再组成的国家联盟其行动范围不许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相冲突。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正如北大西洋公约明确授予自己可以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自行决定动用武力一样,联合国不可能阻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也无力阻止北约作出有悖联合国规定的新的规章。同样,联合国不可能阻止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也不可能阻止华约多次违背联合国规定而单方面采取行动。
事实上,当今世界有许多的国家联盟,不论是经济的联盟、文化的联盟,还是军事与政治的联盟,联合国干涉不了,其他力量也不容易去干涉,因此,各国完全是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组成联盟,没有力量能够阻止国家行使自己的这种权力。
各国之所以能够实现自由状态下的联盟而不受其他外力约束,除了国家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力体外,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一般涉及政治与军事的联盟,都是以大国关系作为联盟框架的,每个联盟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大国作为联盟的中坚力量。正如伯罗奔尼撒同盟中有斯巴达,而提洛同盟中有雅典一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则有美国,而华沙条约组织中又有苏联;一战时同盟国的中坚力量是德、意、奥三国,协约国的中坚力量则是英、法、俄三国。有了实力如此强大的大国作为主导,任何别的力量便不可能去干涉其行为,也不可能去阻止其组成国家联盟。
当然,许多小的国家联盟并没有大国的参与,特别是许多地区性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国家联盟全部是由实力不强的中小国家组成的,但由于它们的联盟与其他大国的利益没有大的冲突,加之有许多由大国主导的国家联盟之前已有示范,这些小国家的联盟也就没有人会动用力量去刻意阻止和干涉了。所以,历史上各国建立联盟的决定始终是处于自由状态的。
2、联盟要么因对抗而产生,要么因产生而出现对抗
自由状态下的国家联盟一般都是为了对抗而建立的,即使不为对抗而建立,也常常会因为它的建立,在客观上打破了某方面的力量平衡,而自然会出现对抗的局面。这种对抗有的是为了经济方面,有的是为了文化方面,有的是为了政治方面,有的是为了军事方面,还有的则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综合对抗的性质。
例如:由于西方国家的入侵,伊斯兰文明在基督教文明面前无还手之力,为了对抗基督教文明的入侵,泛伊斯兰主义思潮产生了,他们的目标是将所有伊斯兰民族联合成一个大的联盟,以便抗拒西方势力的侵入。为了称霸世界,占领欧洲,争取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必须考虑建立一个整体实力足可以对抗英、法、苏等国的国家联盟,于是希特勒联合意大利和日本建立了轴心国集团。而在轴心国的攻击下,欧洲还处于松散状态下的力量被打得措手不及,于是英、法、苏等国赶快结为联盟,而后又把美国、中国拉进联盟之中。冷战时期的北约和华约也是如此,最早由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组成北约时,所对抗的是苏联,在北约强大的势力威胁下苏联为了有效地与之对抗,将其他东欧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
以经济为出发点的联盟同样是为了对抗,如:为了与联合起来的欧洲展开经济竞争,美、加、墨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了与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强大经济力量抗衡,以避免被边缘化,东南亚各国正在致力于建立东南亚经济共同体,并以此作为东盟实质性的行动内容。当然,经济对抗远不如军事与政治对抗来得激烈,被世界关注的程度也要弱很多。
一战之后的国际联盟与二战之后的联合国是超出了国界的非对抗性的联盟,由于它是唯一的,是力求包含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联盟,并旨在给人类带来永久和平与幸福,因此,自然是非对抗性的。这样的联盟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联盟,其特殊性一是其全球性,即从一开始就是包含着全球所有国家的概念,因此联盟是唯一的。另外,这种国家联盟事实上不能够左右国家的行动,在各种较小的国家联盟面前,出现的结果是小联盟可以撇开国联与联合国这样的大联盟,不论是国联还是联合国实质上都无能力主导属于自己协调范围的全世界的事务。因此,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不属于这里所特指的国家联盟。换言之,如果国联或者联合国能够完全有效地左右全球事务,也就可以直接由国家社会一步到位地跨入进大统一社会了,这里的讨论也就没有必要。
3、自由状态下的联盟是多元的联盟
由于自由状态下的联盟或源于对抗,或因此而产生对抗,那么,对抗便一定是具有针对性的。当一个国家联盟建立后,它所针对的对抗目标也就确定了,不论这个国家联盟是否公开表明自己对抗的对象是谁,自然会有人对号入座。
国家联盟产生的统合力量是对这一国家联盟成立之前各国力量均势的重新定位,它所针对的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力量优势,或者尽可能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以此来抗拒对方的国家联盟,必然会尽快去联络有着相同利益关系的国家,建立与之对抗的国家联盟。
正因为国家联盟具有对抗的性质,因此,一般而言,在自由状态下的国家联盟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即:总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类型的国家联盟同时并存于世界,也许它们成立的时间有先后的差别,但这种时间差距不可能太大。不论经济联盟、文化联盟、军事联盟还是政治联盟都是如此,其中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这样的特点更为明显,因为政治和军事问题事关国家的存亡,利益非常直接,利害关系非常严重,任何国家都不会甘愿在互相对抗的状态中处于劣势。
一般而言,政治与军事方面的联盟其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远远不止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互相利用。就如一战之前的欧洲军事联盟态势,德国的联盟目标是孤立法国,德国联奥、联意以至于力图联英、联俄都是为了这一目的。但是,与德国结盟的奥匈、意大利所意图对抗的目标则另有所指,并非与德国完全一致。而对于法国则力图打破这一外交孤立,并见机行事,终于达到联俄、联英的目的,建立了英、法、俄为主轴的协约国集团,形成的联盟力量足可以与德、意、奥为主轴的同盟国集团相抗衡。可是,与法国结盟的英国和俄国其结盟的初衷也都各有自己的“小算盘”,并非与法国完全一致。
当然,也有整体对抗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的情况。冷战时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对抗目标便明确地是指向苏联,而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毫不讳言自己的战略意图。处于劣势的苏联在节节退让防守的同时,用尽各种办法积聚力量,在时机成熟后华沙条约组织也就应运而生了。
另外,有些国家联盟则是在已经面临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从二战的准备与发起来看,希特勒联合意大利和日本,并打算以这一联盟发起大规模战争是早有预谋的,这一国家联盟对抗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然而,希特勒却瞒过了欧美政客,在希特勒的“诚意”面前张伯伦之类的政治家错过了组建与之抗衡的国家联盟的大好时机,使希特勒在大战之初攻城掠地十分顺利,而欧洲则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英国和法国的联苏、联美和联中,都是在大战中进行的,当这一联盟建立后,希特勒的末日也就快到了,但这却不能挽回世界各国已经造成的巨大牺牲。
4、对抗下的联盟规模会不断扩大化
当一个国家联盟因对抗而建立的时候,另一个与之对抗的联盟也会相应产生,每一个联盟都会追求扩充自己的实力以压倒对手,任何一方都不愿意在对抗竞争中输给对方。特别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联盟更是这样,因为,如果一方实力明显处于弱势,就意味着两个阵营只要开战就必败无疑,这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任何人都不会甘心落后。因此,每个联盟建立后都不会一劳永逸地保持初期的规模,而是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这个阵营,不断地争取和吸收新的成员,使联盟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由于对立的阵营之间都在作这样的努力,从而使得每个联盟的规模都会呈不断扩大化趋势。
正如一战之前的法国,在争取到与俄国结盟后又进一步与英国结盟,并建立了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但这只是联盟的开始,随着与同盟国的对抗,争夺盟国的斗争随之也变得十分激烈,连原属同盟国成员的意大利也被争取了过来,而后又使罗马尼亚和希腊倒向了协约国,在远东还争取了中国和日本这样的大国,并在最后将美国也争取了过来,从而使得协约国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最后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
而同盟国的努力也十分出色,当时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土耳其成为其盟国,之后又争取到保加利亚的加盟,保加利亚不仅有与罗、希、塞接壤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有一支较为强大的陆军。更为重要的是,在还没有打垮协约国集团的情况下,同盟国就成功地逼迫协约国集团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的俄国签订了城下之盟,俄国不仅大量地割地赔款,而且还因俄国退出战争,从而解除了同盟国集团的东方威胁。
冷战时期的北约成员国最初只有12个,之后将希腊、土耳其纳入其中,当使西德加入其联盟时,北约集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事实上,北约的力量还不仅在于西欧和北美各国,在远东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听命于北约。
而与之对抗的华约集团也在做同样一件事,在东方不仅一度争取到朝鲜、越南、中国等国家成为自己战略棋盘上的重要棋子,而且还使得法国、西德这样的重量级国家与北约也开始离心离德。
5、半紧密联盟最易引发冲突
一个完全紧密的联盟,各成员国的步调是非常一致的,各国会在同一个约定下谨慎地处理自己的每一个重要行为,而且,由于国家的大部分主权已经让渡给联盟,在处理对外事务上,联盟实际上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当今的联邦制国家就属于这样的联盟)。
但是,一个半紧密状态下的国家联盟情况则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各国之间具有相互援助,统一对外的约定,这种约定是有约束力的;另一方面各国自己的许多单独行动又不在联盟的约束范围之列。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于联盟规则之外的单独行动,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于联盟利益之外的本国的单独利益,在本国单独利益的驱动下,各国很容易采取与自己所在联盟并无关系的单独行动,这样的单独行动又难免与自己所在联盟对抗着的另一个联盟的有关国家发生冲突。联盟的成员国越多,就意味着会发生单独行动的国家越多,这种冲突的机会就越大,冲突的频率也就会越高。
而另一方面,同属于一个联盟的其他成员国受联盟约定的义务所支配,也考虑自己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同样需要联盟对自己的支持,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辨明是非,在冲突出现后,也会义无反顾地一同加入共同对抗对方国家的行列。而对方国家所在联盟的成员国也有着同样的心态与行动,这样,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就很容易引发成联盟之间的大型冲突。
简单地说,就是半紧密联盟下,各国单独惹的麻烦,很容易便会把整个联盟拖下水,而各国单独惹出麻烦的可能性又很大,因此,半紧密联盟最容易引发冲突,而且常常是大规模冲突。
许多联盟之间的大规模战争都是因这样的因素所导致的,如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直接起因,就是属于提洛同盟的雅典与属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科林斯发生冲突,几次失败的科林斯无法容忍雅典的扩张,又不能够单独对付雅典,于是便鼓动整个伯罗奔尼撒同盟联合对抗雅典,而雅典则利用自己主导提洛同盟的条件,动员全同盟一同对付伯罗奔尼撒同盟,于是,一场大战便爆发了。
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也是如此,最初,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发生冲突,这是属于同盟国集团的奥匈一直对塞尔维亚有领土野心,奥大公的被刺,只是奥匈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奥对塞出兵则与属于协约国集团的俄国的利益发生了矛盾,在俄国采取相应的行动后,属于同盟国的德国不想袖手旁观,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对抗俄国的行动中。实际上,没有德国的撑腰奥匈也不敢入侵塞尔维亚,俄国如果没有协约国作为后盾,当然也不可能单独抵抗德、奥两国。而后,在战争爆发后,同属协约国的法国又自然地加入进了俄国的战斗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完全松散的联盟之间便不容易出现这样的冲突,因为松散联盟其联盟成员的单独行动所惹的麻烦其他成员国一般会置之不理。而紧密联盟又少有这样的独立行动,只有半紧密联盟既有这样的独立行动,而这样的独立行动又很容易将整个联盟拖下水。
(二)自由状态下的联盟很难肩负起向大统一过渡的重任
联盟过渡是指以实现大统一作为目标,具有共同志向的一部分国家联合到一起,建立旨在最终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这种国家联盟在成立之初其成员国数量是有限的,但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不断吸收新的联盟成员,把联盟实体越做越大,直到最后统一全世界,实现人类的大统一。
联盟过渡的要点是通过联盟这一纽带把各个国家不断地联系和统合到一起,使联盟的规模越来越大,联盟成员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其最后的规模包含全世界,而联系的紧密程度就如同为一个国家的时候,也就预示着全世界实现了大统一。那么,在自由状态下通过联盟过渡实现大统一,将会呈现怎样的情况呢?
1、旨在统一全世界的联盟必将形成巨大的对抗实体
在自由状态下的联盟不可能是单一的联盟,必然是多元的联盟,这一点在之前已有阐述,而旨在实现大统一的联盟的特点,则是这种多元化的联盟实体将会越来越大,大到最后很可能半个世界属于一个联盟,再半个世界属于另外一个联盟。
组成旨在实现大统一的联盟,其加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在实现大统一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这类国家是实力非常强,规模也非常大的国家。另一类国家则是希望在实现大统一的过程中不被边缘化,使自身的利益有确实的保障,这是一大批中小型国家的主要考虑所在,它们必须依托一个大的力量才能确保自己的希望能够满足。由此,旨在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将是由大国主导,并由众多中小型国家参与的联盟。
然而,在大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并非所有的大国都能够成为主导者,也不是所有的中小国家都不会被边缘化,不能起主导作用的大国一定是被那些能够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排挤出去的,被边缘化的国家也一定是被那些没有被边缘化的国家排挤出去的,这样,就决定了各联盟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和对抗的关系。
联盟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一旦大统一成为全人类的普遍共识后,只要有人开始着手组建旨在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便必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刺激作用,这就便会导致多个联盟应运而生,这些联盟成立之后,每一个都会极力地吸收新的联盟成员,力图迅速地扩大自己的实力,以便争取大统一的主导权。
如果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并一切发展正常的话,在联盟发展的中期情况将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一些联盟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会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在联盟的扩展中,它们已经力不从心,再也无法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它们不得不承认落后的现实,放弃主导大统一进程的初衷,转而追求不被大统一的大潮边缘化。于是,这样的小联盟会寻求一个大的联盟并入进去,而作为大联盟,通过吸收这样的小联盟来扩展自己,自然是非常乐意的。
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即:一些中等实力的联盟,在激烈的联盟竞争中深感自己的发展不可能与实力更强的联盟抗衡,出于一种危机感,两个实力中等的联盟,或者更多的这种联盟会合并为一个新的大联盟。当然,上述的两种情况也有可能是交叉发展,互为补充的。
当联盟进入中后期,在经历了长期的合并与吸收后,最后非常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会产生两个互不相让的超大型联盟,世界的一半属于一个联盟,另一半则属于另外一个联盟,这两个联盟都希望在大统一社会实现的关键时刻,由自己去主导这一历史进程,因此,这样形成的对抗将是这半个地球与另半个地球的对抗。
2、联盟使冲突的概率加大
在自由状态下,旨在实现大统一的联盟会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不仅联盟的数量是多元的,而且绝大多数国家都会成为不同联盟的成员。
可以看出,只要有第一批国家旨在为了实现大统一而着手组建国家联盟,就必然会对全球每一个国家产生巨大的触动,并由此会刺激大部分国家对组建旨在推动大统一进程的国家联盟产生极大的兴趣。于是,多个抱有同样目的的国家联盟便会应运而生,而与此同时,全球每个国家都有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求参加各自认为适合自己的国家联盟,从而必然导致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各自分属于不同的联盟,甚至所有的国家都会各自加入进某一个国家联盟。因为大统一就是要把全世界统一为一个整体,任何区域和国家都不会遗漏,既然避免不了这一大趋势,那么,任何国家都必定会力求在这一大趋势中不被边缘化。所以,一旦联盟的进程被启动,各国加入联盟的积极性便会很快调动起来。
第二个特点则是,旨在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一定是至少包含了政治和军事内容的联盟,而且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其分量必定会超出其他任何别的内容。
因为,要将全人类统一为一个整体,自然首先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统合,而且在实现大统一的过程中,各联盟都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的首要实力就是军事实力和政治上的强大,如果脱离了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盟,旨在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就失去任何意义。
第三个特点就是,在联盟过渡的早期和中期,国家的联盟一般都是半紧密的。
绝大多数国家加入国家联盟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在大统一进程中被边缘化,加入联盟是被大势所逼迫,在其加入的国家联盟中自己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只是极少数国家。因此,就大多数国家而言,不论从这些国家的人民,还是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都不会情愿将国家的所有权力都交给联盟支配,一般的情况是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国会将自己的国家权力一点点慢慢地、有步骤地交给国家联盟。而国家联盟要想争取这些国家的加入,并寻求更多的加入者,必然不会要求一步就达到将国家的所有权力都交给联盟,要想实现这样的紧密联盟必然会有一个过程,而完全松散的联盟对于推进大统一社会的实现又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因此,中早期的国家联盟一般都可能是半紧密的联盟。
正因为有上述的特点,于是决定了联盟间武力冲突的概率会加大。
因为只要是多个联盟并存,就难免联盟之间不会出现对抗与冲突,作为军事与政治的联盟,一旦对抗被激化,自然就会通过武力来最后解决问题。而对于半紧密的联盟,发生武力冲突的可能性则会变得更大。
尤其是在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分属于不同联盟的情况下,便使得每个国家都会成为一个有可能导致联盟冲突的根源,而每一次国家之间的冲突,都很容易将整个联盟牵扯进去,使国家之间相对小一些的冲突,演变成联盟之间的大型冲突。这就告诉我们,在自由状态下,旨在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发生冲突的概率非常高,而且这种冲突必定会常常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3、旨在统一全人类的联盟,一旦冲突,毁灭巨大
我们知道,国家联盟只要目标是实现大统一,就必然是一个全人类、全世界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国家联盟,联盟参与国家之广泛将是空前的。在由最初的联盟到最后实现大统一的这段道路上,联盟在不断地吸收、合并、壮大,越到中后期,联盟实体就越大,在最后时期的联盟很可能是包含了半个世界的联盟。而在最初的联盟和最后实现大统一的这一过程中,时间是比较长的,也许需要数十年或者上百年,期间联盟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几乎是肯定的(不论是半紧密联盟还是紧密联盟,都难以避免这样的结局,只不过半紧密联盟之间爆发战争的机会更多)。
由于这是联盟之间的战争,参与的国家必定很多。两个联盟之间的冲突任何一方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都要谋求压倒对方的实力,当感到实力不够时,该联盟必定会联合其他的国家联盟(或国家)参与进来,为了争取到其他联盟(或国家)的帮助与参与,甚至不惜用原则做交易,用完全不平等的条约出卖自身利益都是非常可能的。
那么对于另外一方联盟,当对手寻求到其他联盟(或国家)的支持而改变了原来的实力平衡后,也必然会努力寻求重新改变已经改变了的均势,其方法同样是与另外的联盟(或国家)结盟(这也说明,各联盟还远没有按照最初的计划通过正常的吸收与兼并使自己的联盟扩展到很大规模之前,就极有可能被战争与冲突将自己拖入进一个巨大的对抗联盟之中)。于是,因个别国家的冲突发展到联盟与联盟之间的战争之后,这种联盟之间的战争将不断地把其他的联盟与国家拖入进来,从而最终形成一场世界性的战争。
就如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一样,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对抗最早只是在欧洲展开,随着战争的发展,各方都在联合自己的力量,以至最后将大半个世界都拖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同样是这样,美苏冷战情况也是如此。事实上,历史上的大战或者军事对峙,只要是联盟对联盟之间的,其规模就一定会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只不过在现代之前,由于交通、通信条件的限制,其对抗的规模不可能发展得太大。然而,在交通、通讯如此便捷的今天,世界已经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两个大的联盟之间的对抗是非常容易演变成世界性大战的。
同样重要的一点,旨在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之间的战争,与一、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还有一点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对于一战、二战和冷战这样的世界性对抗,最初只是源于个别大国为了自己国家的个体利益,其追求的利益目标只是区域性的,即使这些国家在称霸全球,这种全球的概念也并不是将全球所有的国家和人民都纳入自己的国土范围。因此,虽然战争与对峙是世界范围的,一些边缘国家或者一些不愿参与的国家也有不加入这种联盟战争的可能。而对于旨在实现大统一而产生的世界性对抗,由于其最终实现大统一是既定的目标,因此,所牵涉的人员将是包括全人类的,所涉及的范围则是包括全球每一个区域的,这种联盟之间的战争最后蔓延的规模必将会远超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一场真正包括了全世界所有群体和区域的世界大战。
既然是一场完全彻底的世界大战,各种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必然倾其所有都投入其中,仅以今天人类拥有的核子武器和转基因生物武器而言,就可以使人类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这样的战争所造成的毁灭必然是极其巨大的。在经历如此巨大的毁灭后,再寻求人类的大统一,不论以什么样的理由来解释大统一的必要性都会觉得还欠缺了一点什么。也许说为了人类亿万年的生存,付出这样的巨大牺牲是值得的,但是,为了兼顾人类的生存、幸福与正义,我们能否可以避免这种灾难性的毁灭呢?
四、结论:绝对优势可避免大的杀戮
由于自由状态下的联盟很容易导致毁灭性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自由状态下的联盟不宜作为中间过渡的首选方案。那么,要避免联盟过渡期间不断出现的战争,尤其是为了避免世界性毁灭战争的爆发,关键是要避免出现联盟的多元化,以此排除联盟之间的对抗。为此,就要首先排除国家之间的自由联合,也就是不允许国家之间随意组合成国家联盟,只能允许特定的国家组建独一的国家联盟,然后在这个独一联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整合,在时机成熟时有目标、有计划地吸收已经符合条件的国家加入其中,使这个联盟不断扩大,最后在水到渠成时自然进入大统一社会。
这一设想的关键就是要在国家作为最高权力体的国家社会,去限制大部分国家的自由联合,不允许它们随便按自己的意志去组建国家联盟,能够组建国家联盟的只能是少数特定的国家,而且组建的旨在推动大统一进程的国家联盟仅仅只能有一个。
这事实上是限制了大多数国家的部分权力,即限制了它们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建国家联盟的权力。要实行这样的限制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曾试图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协调并统一世界的行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试图成立联合国来协调和统一世界的行为,所谓协调和统一世界的行为,就是要对国家的行为作出判断,分辨出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对于可为的行为进行鼓励和放行,对于不可为的行为进行限制和制止,这样才能够做到步调一致,但是,国联和联合国都做不到这一点。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无法左右国家的行为,其原因就是国际组织不是世界政权,它的权力由国家赋予,根本没有能力去限制国家的行为。
在国家社会中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够左右国家的行为呢?
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各国都听命于美国,在华沙条约组织中各国都听命于苏联,这是因为在北约中美国具有最强的实力,在华约中苏联具有最强的实力。
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春秋时代,华夏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的国家,周王朝势力渐微,在这许多的国家中先后产生了五个势力最强的国家,史称春秋五霸。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主导中国的事务,被称之为盟主,各个国家不会去理会周天子的要求,可是对当时的盟主则俯首听命,任其召唤,这就说明是实力决定了国家的行为。
国联与联合国这样的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能够左右的国家行为,大国去做就可以办到,一个小国在一个大国面前俯首听命,在联合国面前则可以目空一切。在北约中法国和德国先后向美国的权威挑战,这是因为法国和德国也是两个实力很强的国家,具有一定的挑战资本;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也曾向苏联挑战,并脱离了以苏联为中心的阵营,也是因为中国有相当的资本可以与苏联平起平坐;同样,在提洛同盟中各国都会听命于雅典的指挥,在伯罗奔尼撒同盟中,各国也会听命于斯巴达的指挥,因为雅典和斯巴达在各自的同盟中其实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再回过头来看国家联盟的多元化问题:如果要限制国家之间随意组建国家联盟,就应该有一股绝对强大的力量来制止各国的随意行动,这种绝对强大的力量只可能来源于国家。这里的国家不是指单一的国家,因为就单一的国家而言是不具备这种统驭世界各国的权威的,只有由多个大国组成的一个包含了至少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紧密性联合,才能够凝聚成一个有巨大实力的集团。这一集团的实力应该强大到任何国家都无法抗衡,在与集团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相比时,就像一个巨人面对一个幼儿一样,幼儿是不可能用武力挑战巨人的,而且,即使试图作出挑战也不会掀起多大的波浪,因为,这种实力差距极大的对抗哪怕演变为战争其损失也不可能很大。
关于力量极其悬殊的对抗与战争不会产生大的伤亡与损失,是一个极有规律的现象,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多次大国与弱小国家的战争便可以一目了然:
1983年美国占领格林纳达时,双方阵亡人数仅130人左右,而且主要是古巴的援助部队,仅3天时间美国就占领了格林纳达全境;1989年美国攻占巴拿马,并把巴拿马总统诺列加押往美国受审,仅4天就控制了全部巴拿马,双方伤亡人数仅3000多,而且一半以上是平民;1991年的海湾战争已经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了,即使这样,当时战争双方死亡人数也不到2万,特别是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死亡人数还不到百人,战争仅打了42天就逼迫伊拉克从科威特全线撤军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美国相对这些国家的军事、政治与经济优势是绝对的,特别是与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相比实力更是极其悬殊。
华约1968年攻占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一样,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采用坦克、飞机仅用1天的时间便占领了捷克全境,其伤亡也不过百人。而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战争,北约几乎是零伤亡,南斯拉夫伤亡也只有数千人。
可以明显地看出,实力非常悬殊的战争,强者一方在不需要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条件下就可以制服对方。同时,因为实力的过分悬殊,弱小的一方在进行很短的抵抗后便会造成信心与意志的崩溃,要么放下武器投降,要么消极退却,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因此,这样的战争不仅伤亡小,而且因战争造成的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损失也很小。
而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从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战争其损失就相对美伊海湾战争巨大得多。伊拉克和伊朗实力相当,这两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一场战争打了8年,可谓旷日持久,在战争中双方共死伤人数达250万,两国总共用于战争的经费达9000多亿美元,各自都倾其国力投入到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谁也没有征服谁,两个本来很富裕的石油国家,一场战争下来,国穷民贫,两败俱伤。
而一战时协约国与同盟国的战争,以及二战时盟国与轴心国的战争,两个势均力敌的大的军事集团的对抗,更是将大半个世界都拖进了战争的深渊。一战打了4年多,死伤人员总数超过3000万,二战打了6年多,死伤人数上亿。两次世界大战都各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伤亡的战争纪录,而且战争导致经济崩溃,各种建筑与文化设施被毁坏,世界各国民不聊生,山河破碎,人民苦不堪言。
当然,历史上也有大国与小国之间血战的例子,如朝鲜战争,一个小小的朝鲜与以强大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战争一直打了3年多,仅联合国军伤亡与失踪人数就达233万,其中美军为16.6万人;死亡人数则分别为68万和5.4万。但是,稍作分析我们就知道,这场战争并不是美、朝之间的战争,它实际上是西方联盟与东方联盟的战争。朝鲜背后是强大的中国与苏联的支持,苏联出武器和弹药,中国人民志愿军则出动了百万军队参战,在战斗中阵亡的中国将士就达11.4万;加上受伤、失踪与被俘人员,总共损失39万。
而被美国人称之为噩梦的越南战争,美国军队深陷其中达12年,仅美军伤亡人员就达36.2万,其中死亡达5.8万,这同样是因为越南的背后有中国和苏联的支持。这种大国的支持除了军队、弹药和经费之外,大国的撑腰本身又是强大的精神与信心的支撑,这一点产生的力量同样非常巨大。
历史上当然有大国血战小国的战例,如亚历山大与地中海东面的小国推罗的战争就是如此,推罗凭借大海的天然屏障,以及坚固的城墙,逼迫亚历山大力战多日才攻下。之所以如此,这样的战例必须历史地分析,在古代战争中战斗工事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亚历山大时期的战争武器主要是大刀、长矛、弓箭与投石机这样的冷兵器,在坚固的战斗工事面前常常是束手无策的。中国有一句谚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一个人凭借天险守住关口,一万人都不能攻克。这是古代战争概念,由于战争武器的原始,坚固的工事在弱国对强国的守卫战中,起着很大的力量平衡作用。但现代高科技的战争,纯粹是一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家整体实力的战争,战斗工事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拥有强大的科技与经济实力,才能主导战争的方向。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大国在对小国的战争中,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情况,如蒙古军队攻下一城后常常采取集体屠城的行为;而且在其他战争中这种屠城的行为史书上也常有记载,包括亚历山大在攻陷推罗之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屠城,造成人员死亡众多。但是,这种屠城造成的大规模死亡应该理解为非战争行为,因为真正在战斗中伤亡的人员是有限的,战斗结束后,对无辜百姓的屠城是一种恐怖主义的行为,不应计在战争本身的账簿上。
在人类社会有记录的历史中,无数次的历史事件和无数次的战争,都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势均力敌的对抗只要演变成战争,就一定会是极其残酷的血腥战争,而在实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则可以避免这种残酷战争的发生。
关于这一问题包括以下的道理:当实力差距极大时,不仅弱者一方会心甘情愿地服从强者一方的统治,而且强者一方也会很仁慈地对待弱者。
拿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言,一个实力极其强大的国家,在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毫无攻击性和攻击力的国家时,往往是宽厚和仁慈的,因为它本身没有感到任何威胁,自然就会把仁慈、和平的形象留给大家(尤其是当今世界的政治理念提倡平等、民主、人权,因此,仁慈与和平在人们的心目中更显正义,在有条件表现自己正义的形象时,强国会很乐意地表现自己)。就像一个巨人面对幼儿时,一般不会有意伤害对方,而一对实力相当的拳击手却会相互敌意,虎视眈眈。
因此,绝对的优势也会激发国家和国家联盟心底的那份仁慈、善良与和平之心。反而,相差不大的优势,才有可能导致更进一步扩展实力,从而挑起战争的野心。所以,要想让国家或者国家联盟之间和平相处,相互包容,就必须保持它们之间的差距,一般的差距还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只有这一差距极其巨大,实力完全不成比例时,才能够保证它们之间可以和平相处与相互包容。
由此推断,当多个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紧密性国家联盟,且这个联盟的实力强大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多个国家组建的集团敢于与之对抗时,这个国家联盟就可以以自己的绝对强大的实力震慑世界各国,轻易便可以阻止各个国家随意地组建国家联盟,国家的自由状态就会发生突变。
这个绝对优势的国家联盟完全可以做到在不发生大战、没有大的实体进行对抗的情况下,保证只有一个唯一的国家联盟的建立(这个唯一的国家联盟就是这个绝对优势的国家联盟自己),从而实现在没有毁灭性战争的前提下,推动全世界向伟大的大统一社会和平过渡的梦想。
这一道理可以进一步推广,那就是,在由国家社会到大统一社会的中间过渡期间,为了避免大规模的战争,必须抓住以国家的实力来限制国家的随意行为这一要点,通过借助具有绝对强大实力的一部分国家的力量主导大统一事业,通过它们来控制和限制其他国家做出不利于大统一事业,以及不利于世界和平的事。从而,以此来确保大统一事业在人道、和平的原则下,得以顺利地推进。
我们知道,这种绝对强大的实力是任何单一的国家都无法达到的,要具备这一实力只可能是国家的联合,这一联合不一定只限于国家联盟的形式,其他形式的国家联合也可以是考虑的方案,我们可以对这种国家联合统称为绝对优势国家集团,或者简称优势集团。
由此可见,确定和选择优势集团方案,就是确定和选择中间过渡方案,也就是确定和选择大统一的实现方案。组建和采用一个正义、合法、可行的优势集团,是大统一事业成败的关键。因而,也是我们之后研究实现大统一的具体方案的主要工作。
五、优势集团已具备形成的条件
(一)优势集团的特点
优势集团是要以自己的强大实力作为依托,来把握大统一的进程和方向,来调控世界各国的行为,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平稳、顺利地实现由国家社会向大统一社会的转变。那么,优势集团既可能是国家联盟,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国家联合形式,但不论联合的形式有怎样的不同,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组成优势集团的各国,它们有着推进大统一事业的共同愿望,正是这一愿望使它们联合到了一起,而且它们之间的联合必须是有效的,这些国家凝聚到一起时可以形成国家力量的合力,能够步调一致地发挥作用。
优势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而强,这种大而强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大而强,它相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国家都具有绝对的压倒性实力,它各方面的优势都是绝对的,它的大和强也是绝对的。只有这样,优势集团才有可能有效地统驭世界,领导世界的大统一进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过渡期的大规模毁灭性战争的爆发;才有可能尽早地采取严格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才有可能有效地实施一系列有关推动大统一进程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优势集团有如此强大的绝对优势是否就要求组成集团的成员国家必须很多呢?回答是否定的。恰恰相反,成员越多,意见就越难统一。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有自己各自的想法,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自己不同的诉求,参与的成员越多,便越难联合到一起。
而且,各国情况的千差万别还远远不只是上述这一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样,民族包容与宗教包容的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与道德价值观的差别等等,都是影响国家之间为了一个远大的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假如优势集团组成成员能够无限多的话,也就意味着可以通过一步到位实现大统一了。正因为世界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真正可能融合到一起,并能够推动大统一事业的国家只是少数,所以,才有只能通过采用中间过渡的方式实现大统一的提出。
因此,优势集团应该是由不多的国家组成的,但是,这不多的国家组合成的国家集团却要求必须十分强大,它的强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军事实力绝对强大。优势集团的各成员国军事实力的总和应该大大地超过其他国家军事实力的总和,只有这样,才不可能有任何力量对其进行挑战。
因为,即使全球其他国家的所有军事实力之和都无法抗衡时,单一的国家也就更不可能抗衡;在任何试图反对的图谋都是枉然时,这种图谋也就自然会放弃;纵然是个别国家有抗拒行为,在强大的优势集团的打击下,这种抗拒行为也会很轻松地被平息。而且,优势集团最早就有限制其他国家组建国家联盟的任务,这是为防止自由状态下国家联盟多元化带来一系列问题所必须要采取的举措,如果没有绝对的军事实力作为威慑力量,就很难在和平的状态下有效地达到限制联盟多元化的目标。
其二,经济实力绝对强大。优势集团经济实力的总和应该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总和。
首先,经济实力是支撑军事实力的基础,没有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就不可能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其次,作为领导世界的优势集团,绝不是一个随意剥削与掠夺其他国家的强盗,它更多地对其他国家是承担帮助与付出的义务,它必须用自己的仁义、公正和付出打动全世界,使世界人民甘心情愿地跟随自己一道奔向大统一社会,要做出这样的付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便无从谈起。另外,优势集团还要以自己的治国策略,以及本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来示范全世界,一个贫穷的优势集团不可能向世界展示大统一社会的优越性,也不可能让人们心服口服地跟随自己追求大统一目标。因为,如果连旨在主导大统一进程的优势集团都穷困潦倒,只会告诉人们大统一社会是最好不要去实现的社会,其示范作用将是反面的。
其三,人口数量具有绝对的优势。从人口总数来看,优势集团不一定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但人口数量占全世界人口数量的比例应该非常高,而且要求相比任何其他一个单一国家都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
人口数量也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没有相当庞大的人口数量就不可能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面对数量非常庞大的全人类,一个人口很少的集团,即使军事和经济实力再强大,要承担领导和统驭世界的重任,都会给人一种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潜台词就是少数人正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大多数人,因而其公正性就有严重的不足,而大多数人的人权也就有受侵犯的嫌疑。从而,优势集团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其四,有绝对优势的国土面积。其国土面积应该远远超过最大的普通国,而且要横跨几个主要的大洲。
广袤的国土不仅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国土面积的纵深越大,军事上的综合实力也就越强。因为,当受外敌攻击时,战略纵深越大,便意味着承受军事进攻的能力越强。试想,如果一个国家集团疆域面积小到连承受三五颗核弹打击的能力都没有,即使军事技术再发达、军队数量再多,其军事综合实力也不会太高。而且,一个地域十分辽阔的优势集团本身就能够使人产生一种信服感和屈从感,这也是优势集团能够统驭全世界的必备条件之一。
另外,从现实的国际关系特点中能够看到,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任何一个大国其实力影响最深、控制最牢固的从属国必定是自己周边的国家,即使在交通与通信再发达的社会,地域的距离总能相当程度上决定这种影响和控制。那么,优势集团的国土面积越大也就说明其周边的国家便越多,一个地域能够横跨几个主要大洲的优势集团,对周边的其他国家控制的数量必定很多,其各方面的影响也就会非常大。
决定优势集团实力的因素有许多,但上述四个方面是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上均具备了绝对的优势,优势集团从综合实力上衡量,其绝对的优势就是必定无疑的。
(二)建立优势集团现已具备的条件
人类社会进入到国家社会阶段经历了6000多年的发展期,在国家社会的历史中,国家之间进行过无数次反反复复的征服和兼并。最初的城邦国家只有数千人或者数万人,只是在一个极小的区域范围内行使权力,国家规模的不断扩大是通过征服和兼并实现的,许多国家分了再合,合了又再分。历史的巨变,使绝大多数国家早已消失在缥缈的雾霭中;还有的国家则历经沧桑,数千年不变。
在各文明古国中,昔日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恒河文明早已物是人非,古国已不见踪影,文明也已经断代;而黄河文明历经了5000年的巨变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罗马一次兴衰达1000年,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作为希腊文明的传承者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坚实的基础;而有些国家则瞬间即逝,有如过眼烟云,不能留下任何痕迹。
大浪淘沙正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现存的国家,一部分贫弱瘦小,被世界边缘化;一部分勉强跟进在世界的潮流中,随着大潮波浪起伏;还有一部分则成了国家中的“巨无霸”,它们超强的军事实力、超大的经济规模、广大的国土与数量众多的人口,成为左右世界的主导力量。
现今人类社会的特点是中小国家为数众多,而世界大国却寥寥无几,正是这为数极少的大国却垄断了世界的大部分力量,这看似极不平衡的国家状况,正好为优势集团的形成提供了难得的条件。我们很难想像,一个非常均衡的国家社会,要组成一个绝对优势的国家集团将要吸纳多少国家?!而一个国情差异极大的国家社会,只要将少数大国纳入进优势集团,就可以使优势集团满足“绝对优势”的全部条件。
让我们来具体从军事、经济、人口和国土四个方面粗略分析组建优势集团的条件,以下一组数据足可以说明问题:
根据《2006年世界军事年鉴》,2003年(或者2004年)前十位国防开支大国的国防开支(或者是预算国防开支)为:美国4605.47亿美元、俄罗斯483亿美元、日本447亿美元、英国413亿美元、法国400亿美元、德国310.7亿美元、中国295.8亿美元、韩国198亿美元、沙特193亿美元、意大利167亿美元,十国合计7512.97亿美元。而同期世界各国国防开支总数为10350亿美元,这就说明前十位国家的国防开支达到了全世界国防开支总数的72.6%,由此足以看出军事实力的压倒性优势。
另外一点也可以明显地说明军事实力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国的情况,即:目前世界上公布自己有核武器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几个国家,以色列曾默认自己也有核武器。由此可见,明确或默认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只有九个,它们掌握着全世界所有的核武器,而另外95%以上的国家则没有核武器。
再看经济方面,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6世界发展报告》,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总量为408878.37亿美元,其中前十位国家的情况是,美国116675.15亿美元、日本46233.98亿美元、德国27144.18亿美元、英国21408.98亿美元、法国20025.82亿美元、意大利16723.02亿美元、中国16493.29亿美元、西班牙9914.42亿美元、加拿大9797.64亿美元、印度6918.76亿美元,合计291335.24亿美元,十国占当年世界经济总量的71.25%,远超过十位之后所有国家之和。
2004年全世界的人口总数63.45亿,其中前十位国家的情况是,中国12.965亿、印度10.797亿、美国2.935亿、印度尼西亚2.176亿、巴西1.787亿、巴基斯坦1.521亿、俄罗斯1.428亿、孟加拉国1.405亿、尼日利亚1.398亿、日本1.278亿,十国合计37.69亿,占世界当年总人数的59.4%,也超过十位之后所有国家之和。
世界各国国土面积之和为133567千平方公里,其中前十位国家的情况是,俄罗斯17075千平方公里、加拿大9971千平方公里、中国9598千平方公里、美国9364千平方公里、巴西8547千平方公里、澳大利亚7741千平方公里、印度3288千平方公里、阿根廷2780千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2717千平方公里、苏丹2506千平方公里,十国合计国土面积为73587千平方公里,占全世界各国国土面积总和的55.1%,同样超过十位之后所有国家之和。
根据上述指标我们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五项指标(包括了是否拥有核武器)中全部榜上有名的是美国和中国;其中有四项指标进入前十位的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有三项指标位列其中的有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英国、法国和日本,而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和巴基斯坦则有两项指标位列其中。
以上数字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虽然全世界有约200个国家,实际上绝对的优势已经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这少数的大国的综合力量远远超出了其他95%以上的国家的总和,这种力量的不平衡和不对称,正好为优势集团的组建创造了先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