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数字“乌托邦”:不要温顺的走进那个良夜


1946年当第一台电子通用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这个重达28吨,使用了17468个电子真空管,耗电功率约150千瓦的庞然巨兽欢呼喝彩。

78年后的今天,人们的欢呼仿佛还盘旋在费城的上空久未弥散,而人类已如同飞虫一般深深地陷入了由计算机群编制的罗网。

从1946年到1970年短短的24年间,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由电子管技术制成的第一代计算机尚未来得及享受观众的掌声,眨眼间第四代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就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计算机体积的不断缩小,计算机生产厂家激烈的竞争使得个人计算机价格不断下跌,个人计算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

于是,计算机从一件办公用具,不断浸润到个人和家庭中,变成人类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使得这一进程进一步加速。如今计算机已经不单单是一件工具了,它变成了人类注视世界的眼睛,是远隔千里之外与人交谈的嘴巴和耳朵。对于那些欣然接受它的人,计算机让他们拥抱崭新的世界,而那些未能及时了解它的人们则成为了旧时代的灰尘。

至此,一张由计算机群编织的,覆盖整个地球的巨网出现了,它将寰球几十亿人类牢牢裹住。

一个新世界出现在人类的眼前。

新世界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只需动动几根手指就能解决你的衣食住行,透过一块小小的荧幕,就能看到远在千里之外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轻轻扇动了翅膀。

 

当你使用手机拍了张自拍,程序记录了你的长相外貌;当你点了份外卖,程序记录了你的饮食习惯;当你主动搜索某一个视频,程序记录了你的爱好。

而这些程序记录的信息汇集起来就描绘出你的用户画像,它比你本身更了解你。根据你的用户画像推荐给你的信息大部分都是你喜欢的,于是在这个新世界里绝大多数的烦恼消失了。

如此幸福的生活只需要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些许的隐私和选择的权利。同时它也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

人类被困在信息茧房中,失去了一切选择信息的权利,所见、所听、所想无一不是筛选后的,而人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就能获得被挑选好的幸福。

你会说这样的想法是不过是杞人忧天,而我要问你它是否在逐步变成现实呢?

看来一个人人“幸福”的世界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容易实现,乌托邦是会实现的,生活正在向乌托邦前进。但这样的“新世界”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呢?

 

毫无疑问,迅捷的信息交流带来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交换速度的加快也扩大了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困扰。

数据丢失、虚假信息、网络欺诈、黑客攻击、病毒与恶意软件……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越是发展,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就越大,终有一日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让人类完全无法承受,而这一天就是人类毁灭的一天。

人类学家胡家奇在《拯救人类》一书中写道:“严格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否定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正面作用,而是畏惧与它正面作用对应的巨大的负面作用会给人类带来的无可挽回的灭绝后果”。而严格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避免“无可挽回的灭绝后果”实现的最终方法。

这样真知灼见的声音尽管微小,但仍掀起一片涟漪,每一位接受号召、怀抱相同理想的同志都应该为此不懈努力,哪怕最终没有能停止科技发展的脚步,也不要温顺的走进人类毁灭的夜晚。

最后我想用狄兰·托马斯的一首诗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不要温顺的走进那个良夜/激情不能被消沉的暮色淹没/咆哮吧 咆哮 痛斥那光的退缩/智者在临终的时候对黑暗妥协/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已黯然失色/不要温顺的走进那个良夜。